2025年天津地理高考继续延续稳定的试卷结构,整体难度保持适中平稳的基调。命题既坚守“重基础、强应用”的核心导向,又在形式上更趋灵活——通过创新情境与呈现方式考查核心能力,同时继续凸显本地化特色,紧密关联时代热点。其实,地理从来也不是难以捉摸的“玄学”,它有着坚实的学科根基,有着清晰的解题逻辑,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耐心剥去创新题型的“外衣”,精准捕捉到每道题目的核心考点。对2026年参加高考的同学们来说,地理学科的备考复习绝非无章可循,只要抓住本质、掌握方法,便能在从容中稳步提升。
一、抓住时空主线
地理学科的灵魂在于时空,时间的流转与空间的尺度,是构建知识体系的骨架。在一轮复习中,同学们需紧跟课堂节奏,主动拓展知识点的纵向延伸与横向关联。例如复习“土壤”时,既要追溯其“前世”——成土母质的岩石演化,又要探究其“今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而关联粮食安全等现实议题;既要分析当下时空里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也要对比不同历史阶段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如何共同塑造了土壤的变迁。复习“资源”时,首先考虑不同地区资源分布的情况,还要追溯资源的“前生”——资源是如何形成的,再分析资源未来发展的“瓶颈”问题——资源与国家安全,多维度把握时空逻辑,方能让零散的知识串联成有机整体,这是地理思维形成的关键。
二、注重自然与人文融合
高考中人文地理的考查比重持续提升,且越来越强调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在日常练习中,应摒弃依赖老师读题的习惯,因为读题时的停顿与侧重,会干扰自主思考的完整性。复习时,需精准捕捉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契合点,深入挖掘教材素材,在分析中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强化人地协调观,厚植家国情怀,拓展世界眼光,关注国家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议题。例如在“城市”专题复习中,自然地理层面要分析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水文对城市形成的奠基作用;人文地理层面则要探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布局与地租、交通、环境的关联,进而理解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迁移、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等议题,在此过程中强化人地协调观。同时要尤其重视新教材补充的核心内容,如地貌年代表及演化过程、海水性质、陆表水与土壤的关联、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服务业区位分析;国家重大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海洋权益与发展战略、大气圈的相互作用、上海大都市的辐射效应,以及环境与国家安全等内容,这些都是考查的重点方向。
三、总结提纲,通贯始终
天津高考地理试卷在创新中保持稳定,考查重心始终聚焦主干知识,并注重与生活、文化的结合。复习时需分门别类归纳梳理,例如等值线专题:等高线中方位判断与沿途景观变化的关联;等压线中天气系统的判读及自然灾害的推演;等温线与等降水量线背后的成因分析(如气温差异的影响因素、降水多少的驱动机制);等地租线中城市各因素对不同方向地租变化的差异规律等。同时,需关注现实热点与学科知识的结合,如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可联系土壤肥力、气候变化、农业技术等知识点;南水北调等跨区域调配工程,需要分析水资源分布的自然差异、人文需求,以及建设中的生态保护措施;国家公园建设,涉及生态脆弱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人地协调等核心素养等,这些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载体。通过将热点问题纳入知识提纲,能有效提升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总之,高三地理备考,可以时空为经,来串联知识,让每个知识点都能在时间轴与空间网中找到准确坐标;以自然人文为纬,构建人地关系的认知网络,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活动又在不断塑造自然环境;以提纲挈领为法,让庞杂内容条理分明,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知识体系。
(金玉玲,杨村一中地理高级教师,地理学科教研组长,天津市学科领航教师,天津市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