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经典常谈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18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二十五、诗·第十二(9)

  诗体正变说起于宋代,唐、宋分界说起于明代;其实历代诗各有胜场也各有短处,只要知道新、变,便是进步,这些争论是都不成问题的。

  文·第十三(1)

  中国一切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语言的现代化也是自然的趋势,并不足怪的。

  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这只算是些句子,很少有一章一节的。后来《周易》卦爻辞和《鲁春秋》也是如此,不过经卜官和史官按着卦爻与年月的顺序编纂起来,比卜辞显得整齐些罢了。

  便是这样,王安石还说《鲁春秋》是“断烂朝报”。所谓“断”,正是不成片段,不成章节的意思。卜辞的简略大概是工具的缘故;在脆而狭的甲骨上用刀笔刻字,自然不得不如此。卦爻辞和《鲁春秋》似乎没有能够跳出卜辞的氛围去;虽然写在竹木简上,自由比较多,却依然只跟着卜辞走。《尚书》就不同了。“虞夏书”大概是后人追记,而且大部分是战国末年的追记,可以不论;但那几篇“商书”,即使有些是追记,也总在商周之间。那不但有章节,并且成了篇,足以代表当时史的发展,就是叙述文的发展。而议论文也在这里面见了源头。

  卜辞是“辞”,《尚书》里大部分也是“辞”。这些都是官文书。

  记言、记事的辞之外,还有讼辞。打官司的时候,原被告的口供都叫作“辞”;辞原是“讼”的意思,是辩解的言语。这种辞关系两造的利害很大,两造都得用心陈说;审判官也得用心听,他得公平地听两面儿的。这种辞也兼有叙述和议论;两造自己办不了,可以请教讼师。这至少是周代的情形。春秋时候,列国交际频繁,外交的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不用说更需慎重了。这也称为“辞”,又称为“命”,又合称为“辞命”或“辞令”。郑子产便是个善于辞命的人。郑是个小国,他办外交,却能教大国折服,便靠他的辞命。他的辞引古为证,宛转而有理,他的态度却坚强不屈。孔子赞美他的辞,更赞美他的“慎辞”。孔子说当时郑国的辞命,子产先教裨谌创意起草,交给世叔审查,再教行人子羽修改,末了儿他再加润色。他的确是很慎重的。辞命得“顺”,就是宛转而有理;还得“文”,就是引古为证。

  孔子很注意辞命,他觉得这不是件易事,所以自己谦虚地说是办不了。但教学生却有这一科;他称赞宰我、子贡,擅长言语,“言语”就是“辞命”。那时候言文似乎是合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