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湘云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着重刻画的人物形象。作为“金陵十二钗”中位列第五的人物,她在小说复杂的人物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判词是:“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红楼梦》十二支曲之一《乐中悲》亦云:“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可见,史湘云的命运与潇湘意象紧密交织。
“潇湘”一词的含义曾几度变迁,今为二水之名,湘水与潇水汇合后称“潇湘”。“潇湘”意象以舜帝、二妃的神话传说为原型。“潇湘”山水画从“潇湘”山水和文学作品中吸收养分,自北宋中期宋迪第一次画《八景图》以来逐渐蔚然成风,“潇湘夜雨”即为其中一景。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中潇湘馆翠竹掩映、清泉流淌、夜雨潇潇,馆内环境充分体现了潇湘意象的情韵。读者难免生疑:与潇湘渊源深厚的史湘云,似乎更适合成为潇湘馆的主人,然而潇湘馆偏偏归属林黛玉。小说为何会出现这种人物与空间配置的“错位”?
一方面,曹雪芹或许以林黛玉和史湘云拟写舜帝二妃。“潇湘”意象随着舜帝与二妃的传说初步萌芽:舜帝是人们心中明君的代表,南巡时客死于潇湘之地(古江南),葬于苍梧之山南。与之相伴的娥皇、女英二妃追之不及,俱溺死于湘江。《红楼梦》第二十一回,史湘云留宿潇湘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视角,描摹出林、史二人同寝的画面:“那林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那史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又带着两个金镯子。”此外,林、史二人虽自幼拌嘴,却转眼便能和好如初。中秋月夜,黛玉对景感怀,唯有湘云宽慰她,二人凹晶馆联诗,便有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惊艳联句。她们灵犀相照,构成相映成趣的审美格局,恰似传说中的娥皇女英。
另一方面,曹雪芹或曾在创作中,对林黛玉、史湘云二人的主从关系作出调整,不排除史湘云原是潇湘馆主人的设定可能。史湘云的判词与曲子皆浸染湖湘气韵,与潇湘意象密不可分,尤以《乐中悲》中“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一句,呼应湘妃殒于湘江的传说。然而,通行本《红楼梦》中未见史湘云与潇湘意象直接关联的描写。笔者推测,在曹雪芹的最初构思中,史湘云很可能是潇湘馆的主人。史湘云在小说第二十回才出场,她的幼年生活留下一片空白;她的判词与曲子预示早逝,小说中亦没有着落。红学家林冠夫、赵建忠等人认为,史湘云的幼年生活描写和早逝的结局很可能移并到林黛玉身上了。曹雪芹在“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成书过程中,应是进行了调整,改变了人物设定,使人物有主有次。
综而观之,潇湘馆的翠竹等,皆非仅为林黛玉一人的写照,亦是为史湘云命运预设的注脚。《红楼梦》中的潇湘意象,不仅是地域风物的点缀,更成为贯穿人物精神内核的隐喻——湘水的流逝,楚云的消散,最终都化作“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宿命。史湘云未被完全展开的生命叙事,浸润出《红楼梦》超越时空的悲剧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