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2月11日,顾随诞生于河北省南部的清河县坝营集一户庄户人家。
顾随于1920年大学毕业后,即赴山东青岛等地的中学任教,后经恩师沈尹默推荐,在燕京、辅仁等大学授课。新中国成立后,他本可以从事研究工作,但还是选择去天津师院(今天津师范大学)做教师,理由是:“我离不开学生。”
在顾随看来,教书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寄托;学生不仅是门生,也是朋友。顾随教了多年的中学后又站上大学讲台。为了尽快立足大学讲台,顾随下了苦功。他对子女说:“我在大学里教书,没当过助教,一进门就是讲师,为了称职,我也得好好卖力气!”旁边的妻子插话道:“你要不是因为‘卖力气’,哪里至于累得吐血!”
叶嘉莹是顾随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作为老师,得叶嘉莹这样的英才而教之,顾随也是满心喜悦,忍不住在批改作业时大加鼓励:“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如此,当善自护持。勉之,勉之。”
后来,叶嘉莹每当身处困境,心生倦怠时,想到老师的鼓励,便振作精神,在读书治学的路上奋力前行。
对另一位得意门生周汝昌,顾随也关爱有加,期望甚殷切。
顾随不愿两位得意门生成为“传法弟子”,希望他们能“见过于师”“一艺成名”,显露了顾随宽广的胸怀。
“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顾随喜欢这句诗,他认为,有出息的弟子就该有这样的“冲天志”。
学问上,倾其所有;生活上,倾囊相助。在他眼中,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早在山东教中学时,顾随就曾资助过一位家境清寒的学生。在致友人信中,他说:“曹君依我,如娇女依母。本来伊来海上,举目无亲,所恃者惟弟一人,自不能不更加眷顾。弟亦当洗心革命,去尽旧颓废心情,视此子如吾亲生。”
一位词人的作品中有这样的词句:文字因缘逾骨肉,匡扶志业托讴吟,只应不负岁寒心。叶嘉莹将之改为:师弟恩情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只应不负岁寒心。并用以形容顾随和学生之间关系。顾随和弟子没有血缘关系,但他关心弟子甚于关心子女,诚可谓:师弟恩情逾骨肉。
顾随填过一阕《卜算子》:“荒草漫荒原,从没人经过。夜半谁将火种来,引起熊熊火。烟纵烈风吹,焰舐长天破。一个流星一点光,点点从空堕。”
顾随执教数十年,就是要把文明的“火种”播入学生的心田,就是要以理想之“光”,引导学生不断前行。顾随虽为一介书生,心里有大爱,胸中有大志,前者是他半生任教的动力;后者是他数年育人的目标。
顾随在培养了一个又一个英才的同时,也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灿烂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