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衣冠禽兽”原本无贬义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17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词语博大精深,很多词语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来龙去脉或文化渊源,尤其是一个“好词”居然能演变成一个“坏词”,感觉颇有趣味。

  比如“衣冠禽兽”,在今天是指那些徒有人的外表,却品德败坏禽兽不如的人。但“衣冠禽兽”这个词最初是没有贬义的。在明朝前期,朱元璋制定了一套很详尽的官服制度,不同品级的文官和武官,官服上的绣饰是不同的飞禽或走兽。文官官服上绣的是飞禽,武官绣的是走兽。一品文官身着“仙鹤”,一品和二品武官官服上绣的是狮子。官服上绣飞禽走兽,便衍生出“衣冠禽兽”这个词。衣服上绣飞禽走兽的人,都是让世人非常羡慕的阶层。

  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因朝政混乱,让人羡慕的“衣冠禽兽”就变了味。官员们品德败坏,收受贿赂、欺压百姓,引起百姓们的愤慨,都说那些“衣冠禽兽”们不是人,这个词也就慢慢成了贬义词。本来是一个好词,却让那些贪官酷吏污名化了。

  再如“寻花问柳”,这个词是杜甫首创,“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亭”,出自杜甫的《严中丞枉驾见过》。好友严武前去探访居住在成都草堂的杜甫,一路上严中丞“问柳寻花”到野亭,是说探寻和捕捉春天的美好景象。而今天的“寻花问柳”已经演变成一个暗含低级趣味的贬义词了。

  词语字义发生演变,是经常发生的事。“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些在古典诗词中,都是非常美好的景致,可一旦杨花柳絮落水为浮萍之后,就是一团团丑陋的残棉败絮。可见,一个“好词”演变成一个“坏词”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