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一钉一胶,木质建筑和家具千年不散,这就是榫卯工艺的不可思议之妙,也是中华智慧的体现。近日,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现场,传统木工榫卯技艺吸引了不少异国来宾的关注。
“这真是神奇的木条!”瑙鲁媒体记者Christsent一边说一边继续尝试复原手中的鲁班锁,“我刚才看了示范,成功复原了一个鲁班锁,现在我要挑战另外一种。”卡玛通讯社记者Mahdi执着地探索如何拼接6条鲁班锁:“自己又尝试了好几遍,还是不能完全复原。我要把这个鲁班锁带回国,让更多人一起了解中国木工的神奇!”
榫卯结构 历经千年仍完好
“木质可腐,结构不散。”中国传统木工榫卯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最大鲁班锁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辛全生,一边给外国记者讲解榫卯结构鲁班锁的组装技法,一边对记者说:“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独特的木构连接方式,通过立柱、横梁等构件的凹凸咬合也就是榫头和卯眼的咬合,形成弹性框架,无需钉子即可稳固连接。其结构抗震性能突出。看看咱们天津的独乐寺,历经近2000年,中间多少风雨侵蚀、地震洪涝,依然屹立不倒,这就是榫卯结构的活例子,更展现出咱中国传统木工技艺的智慧。”
鲁班锁是榫卯结构最经典的玩具,此次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辛全生带着他的作品来到峰会新闻中心现场,让中外记者了解、体验中国传统的榫卯技术。辛全生说:“上合组织峰会让国际友人体验榫卯工艺神奇之处的同时,也有着上合组织各国紧密相连、携手共进的美好寓意。”峰会期间,很多外国友人都对榫卯结构作品表现出浓厚兴趣,也通过他们的镜头把咱们中国的文化精髓传播到世界更多地方。
传承创新 50年深耕木工技艺
1958年出生于静海的辛全生,16岁拜师学艺,开启了他与木工的缘分,手工制作各种中国传统家具,如今已是手工木工高级技师。从木材到手,他研究木料的材质、大小、形状,量身定做最适合的作品,一锯锯、一凿凿,细细雕琢精心打磨,50年的钻研与实践,辛全生的木工活儿精益求精,榫卯结构的设计应用已经出神入化,但他对于技艺的精进却从未停歇。
作为天津职业大学的指导教师,辛全生在2021年6月11日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最大榫卯鲁班锁“大菠萝”重逾1300斤,选用缅甸黄花梨木,耗时两个月精制,以99根木条构成“大菠萝”立体构型,打破传统6根基础结构极限。作品完全依赖榫卯咬合,未用一钉一胶,其层叠交错的木条暗含传统木工智慧,拆解难度极高,彰显“莫奈何”之巧。辛全生以现代技艺活化非遗,让千年鲁班锁焕发震撼世界的东方魄力。
“严丝合缝最关键,甭管什么木料、什么器型,要让东西用得住、用着好,就必须把每个细节做精做透,一点都不能对付。”辛全生摩挲着手中的超精细鲁班锁作品,展示给记者,“那里展示的是我们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99条鲁班锁,我手里这个是513条鲁班锁,且木条直径只有6毫米,从难度和复杂程度都远超吉尼斯世界纪录作品。”
无私授业 全世界分享绝活儿
让传统手艺传承下去,是辛全生多年来最关注的事。
辛全生自2019年起担任天津职业大学特聘教师,在校内设立“辛全生大师木艺工作室”,致力于培养传统木工技艺人才。在网络上,从论坛到QQ群,再到微信群和抖音等推广平台,他通过视频方式普及木工技艺。同时,他也通过制作教学视频、参与国际交流展览等方式推广榫卯技艺,累计收徒百余人,包括研究生学历学徒,其作品涵盖鲁班枕、活拆鲁班锁及全榫卯木质直升机模型等。
网络上,辛全生的教学视频时常引起热议,其原因是他将木工行业内师徒相传的绝活做成教学视频放在了网络平台上,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在业内已经鲜少看到的古法“瞎掰”将军案,在辛全生的视频中完整展现了如何从完整木材一点点设计、造型,最后环环相扣、块块相连,完整木材变成可折叠活用的桌案或睡枕;随后又设计制作了榫卯足球,同样将制作视频公之于网络平台;2021年他又将自己制作的榫卯结构世博会中国馆模型通过教学视频详细讲解……自曝绝活儿技艺,对老手艺人来说是禁忌,但辛全生却坚持把毕生所学与全世界分享,“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现代社会也不局限于父子相传。往大里说,咱木工师傅都是鲁班的传人,传承的不只是技法,也要传承这种无私的胸怀,把好的文化精髓传播给更多人,让我的技艺给世界做出贡献。手艺不是我一个人的手艺,而是代表中国的智慧、服务世界的才能。”
作品惊艳 吸引外宾眼球
传统工艺传承的是手艺,榫卯工艺的应用则无处不在。作为非遗榫卯工艺的传承者,辛全生也在不断探索更多展现榫卯魅力的方向。
鲁班锁只是榫卯工艺中的沧海一粟,大到宫殿、房屋,小到桌椅盒桶,榫卯工艺几乎全覆盖。“桌椅板凳自然不必多说,榫卯工艺只要做工精细,东西延年又实用。就连水桶也同样可以用榫卯工艺,不加金属构件,做好的桶在水中浸泡两天,利用木质吸水膨胀特点,再使用时滴水不漏。即使久置不用,重新浸泡再使用,也照样滴水不漏。”辛全生说,“榫卯技艺要说简单,原理也很简单;要说复杂,工艺要求确实繁复,每个细节都不能放松。”
上合组织峰会现场非遗体验区的七巧攒盘也收获不少关注,其特殊角度的制作工艺、丝丝入扣的图形组合、结实平滑的手感,都让各国来宾又惊叹又喜爱。辛全生的爱徒何雨菲表示:“以往这样的七巧攒盘都是以陶瓷类材质烧制,榫卯制作的难度大、切合度难以保障,而这种非直角的特殊形态更是对工艺的考验。我们挑战这样的工艺,就是希望让更多人直观感受木器之美,同时展现木工技法的精妙。”
此前,辛全生为俄罗斯世界杯打造的榫卯足球也是传统工艺创新之作。它完全采用中国榫卯技艺,由32片木构件,即12个五边形、20个六边形,纯榫卯拼合,无需胶水或钉子,可自由拆装。作品巧妙融合了现代足球的几何结构与古代木工智慧,既展现榫卯的精密力学,又赋予传统技艺新的生命力。作为文化创意与体育精神的结合,它不仅是收藏级工艺品,更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载体。
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显示出千年来中国木工的超绝工艺,正尝试以更多形态融合到现代生活中。鲁班锁则是一把钥匙,在上合组织峰会的平台,打开世界了解中国技艺的大门。
文/摄 记者 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