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屈身不屈道

日期:09-04
字号:
版面:第19版:副刊读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王禹偁出身贫寒,但他天资异禀,七八岁就能写诗作文。据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七记载,后来任宰相、当年的济州从事毕士安,听说王禹偁聪明,便召来一见,他家以磨面为生,当场命作《磨诗》一首,王禹偁出口成章,诗曰:“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若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诗歌借磨面的劳动场景喻人生追求,颇有哲理,充满正能量。毕士安听后,大感惊奇,于是将他留在身边,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

  一次,济州知州召同僚聚饮,随口吟一个联句云:“鹦鹉能言争似凤”,请同僚们对下句,但无人能对。毕士安回家后,把它书写在屏风上,天天对着冥思苦想。王禹偁无意间看到,挥笔写出下联:“蜘蛛虽巧不如蚕”。毕士安观后拍案叫绝,感叹道:“真乃经纶之才!”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县)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而立之年的他登进士第,授单州成武县(今山东成武县)主簿,旋转长洲(今江苏苏州市)知县,大理评事。端拱元年(988),太宗闻其名,召试,擢为右拾遗、直史馆,迁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后因事被贬,历商州、滁州。宋真宗继位,复职知制诰,不久又被贬黄州、蕲州,逝于任上,年仅四十八岁,有《小畜集》。

  元脱脱在《宋史·王禹偁传》中总结了他的两个特点:一为“词学敏赡”,二为“遇事敢言”。所谓“词学敏赡”,是说他才思敏捷,诗文俱佳。宋初的诗人大都学李商隐,王禹偁则学杜甫和白居易,尤喜白居易。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说北宋三位师法白居易的名诗人王禹偁、苏轼、张耒,王禹偁是最早的,也是受影响最深的。如他的《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无论内容与风格,都酷似“白乐天体”。“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耳闻目观,“有无”对仗,堪称妙趣天成。学白居易,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清吴之振在《宋诗钞·小畜集》作者简介中说:“是时西昆之体方盛,元之独开有宋风气,于是欧阳文忠公得以承流接响。”可见,王禹偁是宋初开诗文革新风气之先的人物,之后才有欧阳修等人的接踵而来。

  至于“遇事敢言”,《宋史·王禹偁传》说他:“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他性格耿直,为人刚正,好议论朝政,好臧否人物,在该颂圣时规劝,在该缄默时批评,从不顾忌。因此,既为流俗所不容,又为皇帝所厌恶。王禹偁三十岁入仕,四十八岁去世,十八年仕途遭遇三次贬谪,分别是:太宗淳化二年(991),因在庐州尼姑道安状告徐铉事件中仗义执言,贬商州团练副使;至道元年(995),因言太宗为太祖开宝皇后治丧不合礼仪,贬知滁州;真宗咸平二年(999),修撰《太祖实录》期间介入宰相张齐贤、李沆之争,被告“实录直书”,贬知黄州。

  在黄州,王禹偁作《三黜赋》,中有句云:“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傲骨铮铮,如在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