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上海弄堂的最后一瞥

日期:09-04
字号:
版面:第17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北方人眼里,上海的弄堂不仅狭窄阴暗,而且脏乱差,乌七八糟的东西堆得到处都是,到了大热天,简直臭气熏天!改革开放后,弄堂里常住人口暴增,会“动脑筋”的居民先下手为强,三层阁上再加层、屋顶抬升开“老虎天窗”、天井里要搭两间小厨房、沿街面房子挖地三尺开小吃店,这个小小乾坤不可阻挡地朝鸡窝化方向发展。此种形势下,人际关系焉能不紧张?更为严重的是还有人养狗养猫养鸽子,一出门就踩到狗屎,洗好的被单刚晾晒出去就淋上点点鸽粪,上海人自以为有情调,但就弄堂内的情景看,跟北京四合院没得比!

  没错,上海的弄堂正在城市更新中逐渐消逝。现在还蜗居在弄堂里的人,以领取最低生活保障或临近退休的人为主,还有不少来这个城市打拼的外来租客,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觉。虽然日子过得勉强,但上海人对弄堂的感情没有因此淡薄,旧房改造,居民迁走,大家照例要叹息一番。

  暂时没拆的弄堂,生活还在继续,故事依然精彩。比方说,你去饭店吃饭、去茶馆喝茶,那里总要备几样点心的,有三鲜馄饨、三丝春卷、葱油饼、宁波汤团、酒酿小圆子、鲜肉小笼、桂花赤豆糕、定胜糕等等。你随手一点,服务员会心一笑,一眨眼工夫,江南风味的点心就送来眼前,味道很不错。

  可你不知道,这些点心可能并不是店里做的,而是由饭店、茶馆后面那条弄堂里的大妈或大姐做的。饮食业竞争激烈,控制成本很重要,自己做点心要有专门的点心间、专门的点心师,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倘若外包给弄堂里的大妈,事情就简单多了。

  黄姐就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弄堂大妈。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下海经商,涉足饮食业,轻松赚到第一桶金。许是钱来得太容易,黄姐后来迷上了一些不良嗜好,结果短短两年,家当统统赔了进去。好在黄姐身怀秘技,不愁咸鱼翻身,她东山再起的本事之一便是包粽子。她包的粽子有讲究,糯米选安徽“吴祥”的,鲜肉选浙东农村散养的,就连粽叶也要特地从福建采购,蒸煮后依然碧绿生青。更讲究的是五花肉切小块,事先用老抽腌过两日两夜,再加糖拌透,一只粽子塞进五六块肉,足足有100克,保证品尝者每一口都能吃到肉,而且是肥瘦兼顾的肉,这样的粽子口感自然好!

  起初,黄姐包粽子只为送朋友,谁知朋友们尝了个个叫好,几番推辞不过,她才勉强收了成本费。后来饭店老板们闻风而来订货,黄姐忙得脚不沾地,只得喊来邻舍阿姨帮忙,在家里开起了粽子作坊。别家饭店包粽子讲究速度,据说最快的人一分钟能包十几只,而她反复关照帮工的大妈:“慢点慢点!一分钟只能包五六只。”慢工出细活,这是有道理的。

  我曾在朋友的引导下,爬上她家陡峭的楼梯去看个究竟。阳台上搁几个灶具,五六只高压锅同时噗噗冒气,粽子每天的产量达到几百只。据说今年端午节一天,产量还突破了5000只!黄姐还供应油氽排骨、熏鱼、百叶包、蛋饺、酱油肉等老上海风味,也是独门秘技,散客与饭店争相订货。现在黄姐的名气越发响亮,除了本地客人,还有专程从北京、广州来的吃客,甚至连住在古北小区的外国人也按图索骥来买黄姐的粽子,更有日本游客坐飞机来买粽子,买了当天就回去。

  黄姐的家在浙江南路靠近延安东路的一条一眼就能看到底的弄堂里,出于对客人安全的考虑,她坚决不让客人爬楼梯上楼,于是楼下门口的修鞋摊成了天然柜台。修鞋老头代为接洽业务:客人订货,他代为登记并收费;客人取货,他代为通报。听到楼下一声喊,黄姐就从阳台上探出半个身子,将几大包粽子晃晃悠悠吊下来。客人捧着还有点儿烫手的粽子乘兴而归,这也许是上海弄堂的最后一道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