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000人参演,3个月的攻坚克难,人均400场、最多每天16小时的反复排练……一连串渗透着汗水的数字,换来了一台气势恢宏,彰显历史厚度和时代精神的文艺晚会。?昨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并在央视播出。这台歌舞史诗以多元的艺术表达,传递着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共创未来的主题。?在这部鸿篇巨制中,来自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老中青三代演员参与其中,不仅实现了一次舞台艺术的跨界融合,更以敬业精神与使命担当赢得了各界高度认可,在这场文艺晚会中镌刻下属于天津人艺的艺术印记。
光荣使命召唤 开启三个月“跨界”挑战
“6月初,接到了选派演员赴京参与演出的任务,我们最终派出老中青共13位演员一起前往北京,开启此次创作。”天津人艺党总支副书记张丽娟向记者介绍,13位演员的年纪涵盖“50后”到“00后”各个年龄段,最终有10位演员参与了晚会演出,“《正义必胜》的七场内容中,天津人艺的演员参与了六场演出,与导演共同完成了各自扮演的角色设定、人物故事等环节,克服重重难关,完成了一次值得铭记的艺术创作。”
戏剧表演注重台词张力与内心刻画,而歌舞晚会强调肢体律动与整体视觉协同,两者的艺术逻辑存在天然差异。对于参演这台文艺晚会,天津人艺演员王硕坦言:“我们不仅要找到戏剧表演与歌舞律动的平衡点,还要让自己的角色融入数百人的舞台整体,从个体创作到群体协同,每一步都需要反复摸索。”
文艺晚会的第一场《怒吼吧,黄河》有王世文、任宇翔等八位天津人艺演员出演。王世文告诉记者,此次演出的最大挑战在于表演和创作的结合:“我们要配合舞蹈演员和现场音乐完成表演。我参演的情境表演《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时导演给出‘九一八事变后人们逃离家乡’的主题,我们除了做演员,还参与了部分创作,大家为自己的角色设定了画家、药铺老板、农民、工人和大学生等身份,并撰写了人物小传,梳理了角色的情感逻辑。”
王世文在舞台上的形象是“教授”,为展现颠沛流离的状态,平时注重仪表的王世文没再染发,任凭灰白的头发在三个月里“野蛮生长”,造型师和他开玩笑说:“您的头发不用‘改造’,非常符合标准!”
尽管只是这一幕数百名演员中的几个个体,但天津人艺的演员依旧秉承人艺传统,精益求精,不断与其他主创磨合,为舞台呈现打下坚实基础。
70岁无惧跪戏 “跪出”铮铮民族气节
在三个月的创作时间里,张丽娟的排练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大家为《正义必胜》排练的细节:剧组辗转北京舞蹈学院、首都体育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直至人民大会堂的四个排演场;每位演员平均进行了400场演练,其中一幕故事“十易剧本”……这期间,老中青演员分工协作,再通过与导演组的反复研讨、取舍优化,逐步将零散的创意整合为完整的舞台呈现。
在昨晚的演出中,伴随着《松花江上》的激昂歌声,王世文扮演的教授在音乐高潮中从人群中冲出,向家乡方向跪拜,镜头给到他极具力道的一跪,还给出了教授双手颤抖抓地的特写。“导演告诉我,王老师,你这一跪必须把观众的眼泪跪出来!”70岁的王世文告诉记者,自己一直在揣摩这位背井离乡的教授的心境,还总结了令人心潮澎湃的表演心得:“这一跪,必须跪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跪出对侵略者的仇恨,跪出中国人的意志,跪出中华民族的气概,跪出抗战到底的决心!”
尽管在排练中,导演要求大家可以“简化”一些有难度的动作。但王世文说,跪的力度不够,情绪就出不来,所以即便是排练也不能简化。他曾在两小时内连续完成8次跪拜动作,即使膝盖上裹着两层护膝,反复的撞击仍让他疼痛难忍,“为了实现艺术表达,就算把膝盖跪坏了,我也认!”这份对艺术的敬畏与对使命的担当,也深深感染着其他演员。
从“代排”到主演 天津人艺勇挑艺术担当
此次意义重大的晚会,除了由“80后”导演担纲,更有众多年轻演员注入青春力量,天津人艺的青年演员也以毅力和实力脱颖而出,在文艺晚会中上演了一次“逆袭”。
据介绍,此次天津人艺演员承担着一部分“代排”任务,为后续可能加盟的演员先行完成表演方案的搭建。但演员并未因代排身份而降低标准,反而将每一次排练都视为展现实力的机会。80后演员任玉翔的逆袭最具代表性。他在参与代排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人物的深刻理解、对台词的精准把控,以及与其他演员的默契配合,逐渐引起了导演组的关注。最终,在满是大咖的舞台上,任玉翔凭实力成为《祭黄帝陵文》的领诵,承担起全剧台词最多、戏份最多的核心角色。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当振聋发聩的宣言响起,顷刻掀起热血沸腾的高潮。
在《正义必胜》中,天津人艺演员的身影出现在重要篇章的关键节点,他们的表演不仅打动了观众,更让导演组感叹:“天津人艺的加入,让晚会的精神内核更厚重、更动人。”而天津人艺的演员也表示,通过一次综合晚会,戏剧艺术和其他舞台艺术不断融合,于自己也实现了一次艺术的蜕变。
张丽娟感慨:“这三个月,我们不仅参与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也再次见证了天津人艺的团队凝聚力,将艺术追求、社会责任与时代底色紧密结合,把每一次创作都视为践行使命的过程,这也是天津人艺艺术之路永不褪色的指引。”
记者 王轶斐 本版图片为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