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后宫
福建莆田湄洲岛,妈祖信俗诞生的地方。在妈祖源流博物馆内,天津画家蔡长奎历时四年绘制的《天后圣迹图》,凝结时光与崇敬。隔海相望,台湾云林县北港朝天宫,壁画中的妈祖,诉说着两岸之间共同的文化情缘。跨越海峡,1500公里外的海河之滨,天津天后宫内,蔡长奎创作的《天后圣迹图》典雅恢宏,在大殿南北墙上向世人讲述一位平凡女子的不凡传奇。
天津市民俗博物馆(天后宫)原馆长、画家蔡长奎介绍:“创作壁画过程中,接触到的和听到的都是老娘娘这一生所做的事情。在我的心里,老娘娘是一个人,就是普通的一个渔民的女儿。”
蔡长奎口中的“老娘娘”,原名林默,生于宋朝,在福建湄洲岛的渔家长大。她不畏惊涛骇浪,屡屡在危难中拯救渔民。28岁时“羽化升天”,被百姓奉为海神。历代帝王加封她为“天妃”“天后”,成为无数航海者心中不灭的灯塔。这份信仰,随着兴盛的河海漕运,来到了北方的天津。位于渤海之滨的天津,地处九河下梢,自元朝定都北京后,逐渐成为漕运入京的重要枢纽。
天津图书馆古籍文献部研究馆员方广岭表示:元朝政府在天津大直沽和小直沽修了两个妈祖庙,其中后者兴建时间是在公元1326年,也就是元朝泰定三年。
天津流传着一句俗语,“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这座最早由古代皇帝下旨修建的天后宫,比天津城设立早了近百年。经过历代皇家、官府的修建,已经成为全球三大妈祖庙之一。如今庙中海棠灼灼,庭院内点缀着青瓦飞檐,雕梁画栋,处处可见古典园林的灵秀风骨。
妈祖信仰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融入天津本土的文化。天后宫更以其独特的建筑和园林格局,铭刻着这座城市发展的印记。历经10次修葺拓建,如今天后宫已成为布局严谨、气势恢宏的寺观园林。戏楼、两根高达26米的幡杆、山门、牌坊、前殿、正殿等建筑依次排列,格局并非常见的正南正北,而是坐西朝东,直面海河。对此,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张威表示:“天后宫与祭祀海神有关,所以这个建筑群的入口,与海河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在岁月流转中,妈祖信俗逐渐与天津的城市生活融为一体,更诞生了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皇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二,妈祖诞辰日前一天,天后宫内外锣鼓喧天、彩旗飞舞,盛大的出巡庆典吸引无数市民和游客。
同根同源的文化传统,让“妈祖缘”跨越山海,成为天津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在新时代的脉搏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