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宝坻乡下,当蝉鸣掀开盛夏的帷幕时,气温攀升,雨水充沛,麦收后的玉米、高粱在黑土里扎下深根,如春笋般迅猛生长。修长的叶片犹如一把把青铜剑刺穿暑气,一株挨着一株,连成遮天蔽日的绿色城池。风过处,层层叠叠的碧浪从地平线涌来,“呼啦啦”的声音在空中猎猎作响。此时若登高远眺,满眼碧绿,葱茏无尽,辽阔而壮美。
儿时的我们,总借着割猪草的名义,一头扎进这片乐园,玩打仗、玩捉迷藏。玩累了,我们便在青纱帐里酣然入睡。微风轻拂,从叶子的缝隙间溜进来,发出沙沙的轻响,小虫子们欢快地唱歌、跳舞,绿色的帷幔层层遮掩,为我们构筑起充满欢乐的梦境。最妙的是那些暗红色带虫眼的秸秆——用牙撕开外皮,把瓤子填进嘴里咀嚼,清甜的汁水便涌进口腔,这是大自然赐予乡下孩子最原始的棒冰。
夜晚,群星闪烁,青纱帐幽深而神秘,静谧中各种声音交织着,此起彼伏。玉米、高粱拔节的脆响,风舞翠叶的沙沙声,蟋蟀、蝈蝈的弹琴声,青蛙“呱呱”的鼓噪声,小虫的沉吟声……合奏着美妙的“田间小夜曲”。
到了秋霜点染的时节,青纱帐宛如一幅绚丽的水彩画。高粱穗子像燃烧的火把直插云霄,红彤彤的一片;玉米腰间别着金锤、挂着棕红的髯口,演绎着一出气势磅礴的大戏……那弥漫在空气中的甜丝丝的植物气息,令人如痴如醉。当白露的银镰割倒最后一株高粱时,青纱帐化作金黄的潮水退去。马车载着沉甸甸的穗头驶向场院,丰收的喜悦挂在乡亲们脸上。
青纱帐,是家乡大地上最葱茏的风景,一季又一季,一代又一代,与故乡的父老乡亲相伴,绵绵不绝,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