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文学大师孙犁先生记录抗战峥嵘岁月的《游击区生活一星期》《第一次当记者》《木棍儿》等经典名篇,回顾冀中地区军民团结一心,共抗来犯之敌的点点滴滴,让我仿佛看到昼伏夜出的急行军、枪林弹雨中的生死时刻,以及越过封锁线,粉碎敌人扫荡的那份喜悦。孙犁先生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亲切感人;他描绘的一草一木、一村一景都细致入微,让人身临其境;他讲述的每一个战斗故事,都详实具体,惊心动魄,即使时隔八十余载,仍给读者带来非常强烈的带入感。
孙犁先生在《第一次当记者》一文中记录了一九三八年冬季,他奉命从阜平到雁北地区,也就是应县、繁峙一带,开展抗日工作的那段经历。从文中得知,他当时虽然穿上了部队配发的中式土布土染的棉装,但短小而不可体,头上戴的是一顶山西毡帽,形似未打气的皮球,剪开一半翻过来即可护耳,腰间系的则是一条布带,手里还拿着一根木棍儿。这里插上一句,孙犁先生曾在题为《木棍儿》的另一篇文章中对手中的木棍儿大加赞赏,称自己在山地工作近七年,每逢行军,手里总离不开一根棍子。那样频繁地夜行军,自己得以免于跌落山涧、丧身溪流,不能不归功于伴随过他的那些木棍儿。
孙犁先生把当时所从事的抗日工作看得无比神圣,心底充满自豪和荣耀,并未因自己年纪,破衣烂裳、鞋帽不整而感到自惭形秽。可当时的斗争环境异常严酷,仅从下面这段描述便能有深刻的感触——“有一天走到一个村庄,正安排着吃顿羊肉,羊肉没有熟,就从窗口望见进村的山头上,有了日本兵。我们放下碗筷,赶紧往后山上跑,下山后就是一条河,表面已经结了冰,王斐然(行署主任)穿着羊皮袍子,我穿着棉裤,趟了过去。过了河,半截身子都是水,随即结成了冰,哗哗地响着,行走很不便。”
《游击区生活一星期》是孙犁先生创作的篇幅较长的一组纪实散文,详细记录了一九四四年三月,他在曲阳游击区的所见所闻,是一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战地实录,曾在当年重庆的《新华日报》以连载方式刊发,引发强烈反响。
这篇散文由《平原景色》《抗日村长》《洞》《村外》《守翻口》《人民的生活情绪》《回来的路上》等七则组成,全面地介绍了抗日游击区军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事迹,让社会各界,尤其是抗战大后方的人们,能较为全面地了解河北冀中抗日游击区的战斗、生活情况,讴歌了广大军民保家卫国,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
在《平原景色》中,孙犁先生先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冀中平原的诱人景色,给人以轻松愉悦的美感,“太阳照着前面一片盛开的鲜红的桃树林,四周围是没有边际的轻轻波动着就要挺出穗头的麦苗地。从小麦的波浪上飘过桃花的香气,每个街口走出牛拖着的犁车,四处是鞭哨。这是几年不见的风光,它能够引起年幼时候强烈的感觉。”而紧接下来的一段,“爬上一个低低的土坡,老李说:‘看看炮楼吧!’我心里一跳。对面有一个像火车站上的水塔,土黄色,圆圆的,上面有一个伞顶的东西。它建筑在一个大的树木森森的村庄边沿,在它下面就是出入村庄的大道。”虽然只是对看到日寇炮楼时的白描,却给人一种紧张、压迫之感。
最为惊心动魄的是《守翻口》,当时扫荡的敌人已经来到了村外,情况万分危急,已经熟练掌握钻洞技术的孙犁先生,同村里守洞作战的英雄三槐及其他村民一起,投入了这场战斗,虽然这次敌人绕道去了别的村子,使守翻口成了有惊无险的演习,但阅读起来仍让人心跳加快。“那天我们正吃早饭,听见外面一声乱,中队长就跑进来说,敌人到了村外。三槐把饭碗一抛,就抓起我的小包裹,他说:‘还能跑出去吗?’这时村长跑进来说:‘来不及了,快下洞!’我先下,三槐殿后,当我爬进横洞,已经听见抛土填洞的声音,知道情形是很紧的了……过了一会,三槐进来了,告诉女人们不要怕,不要叫孩子们哭,叫我和他把枪和手榴弹带到第一个翻口去把守……”
行文至此,在赞美孙犁先生文章之美的同时,更敬佩他那种于民族危难之时,大义凛然,挺身而出,投笔从戎的奉献精神,这不正是在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