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这辈子没说过‘家国情怀’这种大词,但他走过的路、做的选择,还有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早把‘忠勇’两个字教给了我们。”提起104岁的抗战老兵徐继荣,徐振宽语气里满是对父亲的敬佩。在他眼里,父亲不是书本里写的那种英雄,而是真真切切用一辈子的经历,教他该怎么做人、该怎么担起责任的引路人。
徐振宽对父亲的记忆,最早是从那些“带着疤的故事”开始的。“我小时候总缠着他讲打仗的事,他从不细说自己多勇敢,只说‘那时候没想过怕,就想着把鬼子赶出去’。”他记得父亲提过,入伍第一天就说“只要能打鬼子,让我干啥都行”;后来打游击、炸炮楼,好几次在鬼门关前打转,最险的一次是被埋在碎石堆里七天七夜,靠雨水和野果撑下来,父亲被救出来的第一句话是“战友们咋样了”。“他总说‘跟牺牲的战友比,我能活着就是万幸’,所以这辈子从不抱怨。”
父亲的选择,徐振宽看在眼里,也悄悄记在心里。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原本在北京有稳定工作,却主动申请回静海农村。后来徐振宽和兄妹们长大,父亲从不说“要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只说“要做对国家有用的人”。也正因如此,大哥、妹妹都去参加了海军,徐振宽自己早年曾在天津消防系统工作,守护过一方平安,“我刚参加工作时,遇到紧急情况也会慌,但想起父亲说的‘遇事不能退’,就敢往前冲了”。
如今徐振宽每周都要去看父亲,父子俩常坐在一块儿聊天。父亲年纪大了,很多事记不清,但总还能说出几句老话:“别给国家添麻烦”“帮人就是帮自己”。每次听到这些话,徐振宽都觉得格外亲切。
在徐振宽心里,父亲徐继荣的“忠勇”,从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藏在“敢冲上去”的选择里,藏在“多帮一点”的行动里,更藏在一代代人“做有用的人”的坚守里。
文/摄 记者 穆德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