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何以中国 何以天津 何以鲁班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10版:特稿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

  2024年11月,中方教师赴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现场开展师资培训,指导乌兹别克斯坦教师利用智慧物流设备开展教学。

  塔吉克斯坦技术大学师生来华培训(热能专业培训现场)

  中英文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填补了乌兹别克斯坦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的空白。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让世界目光聚焦东方,天津——这座孕育了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城市、这座新时代开放包容的城市、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正以“鲁班工坊”为笔,在世界职业教育版图上书写着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记者走进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探寻“何以中国”“何以天津”“何以鲁班”。

  开启国际合作新征程

  鲁班工坊源自天津,成在中国,功予世界。鲁班工坊是天津率先主导推动实施的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品牌。近年来,随着天津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示范区,一路升级为示范区“升级版”、新时代创新发展标杆,天津职业教育逐渐拓宽国际合作的路径。

  从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首次对鲁班工坊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至今,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40余次在重大外交场合就鲁班工坊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在2021年,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指出,“未来3年,中方将向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提供1000名扶贫培训名额,建成10所鲁班工坊”;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继续同非洲国家合作设立‘鲁班工坊’”。至此,鲁班工坊开启了建设发展新征程。

  天津之所以能成为这场合作的“先行者”,不仅因它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更因它始终保持着职教改革创新发展的敏锐与开放。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等院校,成立于1979年。学校始终坚持“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培养了高素质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022年,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天津职教成果“模式创立、标准研制、资源开发、师资培养——鲁班工坊的创新实践”获得中国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

  从2016年首个鲁班工坊在泰国落地,到如今,天津已在23个国家建成25个工坊,项目遍及亚非欧美四大洲,开设14大类60余个专业,全部纳入合作国家教育体系。其中,在上合组织国家建成10个鲁班工坊。

  从技术赋能到人才生根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除了培训掌握专业技术的当地人才,近年来,鲁班工坊还培养了4800余人次的本土专业师资,建设60余个实训基地,为合作国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这个暑假,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技术大学的鲁班工坊实训中心里,19岁的阿卜杜纳比耶娃·瑞奥娜作为“智慧物流创新小组”的组长,在经过培训认证的本土教学团队带领下,正在为即将到来的“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亚赛区争夺赛”进行赛前冲刺。与几个月前第一次站在自动化货架和穿梭的机器人面前表现出的陌生与茫然不同,现在的他们已能娴熟地操作中央控制屏,精准指挥堆垛机滑向指定仓位。“中国的智慧物流正在引领世界,很幸运,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学习到这些先进技术,这让我们对在大赛中取得佳绩充满信心。”阿卜杜纳比耶娃·瑞奥娜说。

  来自俄罗斯的硕士研究生祥阳(Matvey Pylov)目前就读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初到中国时,他完全不懂中文,但在大学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下,他逐渐掌握了这门语言,并成功通过了HSK2级考试,目前正积极备考HSK3级。在天津的两年间,祥阳不仅语言能力大幅提升,更在个人成长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他积极参与学术及实践活动,曾参加2025年电子技术国际会议(ICET)以及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电子与信息赛道铜奖,积累了丰富的学习和比赛经验。

  祥阳深深感受到天津这座城市的友善与包容,他对在这里的学习生活充满感激,并表示这段经历让他获益终生。他期待在未来能够用自己所学促进中俄文化交流。

  截至目前,天津已形成贯通“中高本硕”的国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累计开展实施学历教育2.7万人、技术技能培训11万人次,为合作国培养了一大批了解中国技术、熟悉中国工艺、认知中国产品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

  从天津开始放眼未来探索

  一头连着中国前沿的工程教育与产业实践,一头牵着巴基斯坦的工业发展需求,留学生何沐德的逐梦之旅从天津“出发”。

  何沐德是来自巴基斯坦的机械工程硕士生,目前就读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从本科阶段起,他通过中巴教育合作桥梁——旁遮普天津技术大学(中巴合作项目)学习汽车工程,这段经历使其深刻体会到技术无国界的魅力。2023 年来华深造后,他积极融入中国学术环境,不仅系统学习机器人技术、数字孪生和微型数控系统等前沿知识,更主动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在课堂研讨、实验室协作中担任技术沟通的使者,帮助国际同学理解中国智能制造技术标准,同时向中国师生传递南亚工程技术视角。

  在产业实践中,何沐德致力于推动中巴汽车技术融合:曾服务于巴基斯坦JW Forland 公司(中国福田汽车子公司),将中国商用车的制造工艺本土化,优化生产线流程;随后加入SAZGAR Engineering,参与长城哈弗、北汽等中国品牌整车装配项目,协助解决中资技术标准与当地生产条件的适配问题。这些经历使其成为两国汽车产业合作的实践型纽带——既将中国先进技术引入巴基斯坦工业体系,又将本土化经验反馈给中方团队,促进双向技术优化。

  何沐德专注在机器人智能控制领域,通过联合研究促进知识共享。在导师指导下探索数控系统创新时,他主动引入巴基斯坦工业场景中的技术痛点作为案例,推动课题组关注发展中国家制造业需求;参与国际学生技术论坛时,用中英双语展示“微型数控系统在资源受限地区的应用方案”,引发对中国技术出海适配性的讨论。

  这种立足双国视角的探索,正是工程全球化价值的生动体现。

  (下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