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作为华北核心地带与日本侵略军重兵盘踞之所,在十四年抗战烽火中上演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烈篇章。这片土地以其独特的地理格局,成为敌后主战场,谱写了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对抗侵略者的民族史诗。
在日军重兵压境之下,平津等大城市既是敌寇统治核心,也成为抗日军民进行地下斗争的堡垒。赵天麟校长在天津沦陷区以耀华学校为阵地,振臂疾呼“永不当亡国奴”;清华学子王光杰化身“电料行技师”,在英租界组装电台,红色电波刺破封锁;在东局子机场,抗战勇士手持大刀突入敌营,以汽油点燃敌机,彰显了在敌腹地战斗的决绝。
在辽阔的冀中、冀东平原与连绵燕山之间,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更是迸发出惊世智慧与不屈韧性。日军推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冀中冉庄群众将最初的“藏身洞”发展为户户相通、村堡相连的“地下长城”;白洋淀上,“雁翎队”驾轻舟如雁阵穿行,七十余次伏击打断了日军补给线;在蓟县盘山“无人区”,杨妈妈等群众钻山洞、储物资、护伤员,以“杨妈妈”的慈爱滋养着八路军的钢铁意志。
从狼牙山五壮士的纵身一跃到老帽山六烈士的粮尽跳崖,从赵登禹将军南苑喋血到节振国刀劈日本宪兵,燕赵大地浸透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浩然之气。
京津冀地区抗战的壮阔画卷,是由无数有名与无名的血肉脊梁共同绘就的。他们依托山河之险、凝聚民众之智、激发血性之勇,构筑了侵略者无法征服的铜墙铁壁。这片土地上所迸发的坚韧、智慧与牺牲精神,不仅是中国抗战洪流中一股奔涌向前的激浪,更是民族魂魄在至暗时刻最悲壮的闪光,永远昭示着中华儿女面对强敌时不可摧折的意志与力量。
1
蓟县盘山的“杨妈妈”
杨妈妈曾饱受地主盘剥,后迁居盘山涝洼子。抗战爆发后,盘山成为根据地。年近六旬的她毅然投身革命,视八路军如亲人。她常年掩护、照料八路军伤病员,多次临危不惧、智勇双全地骗过扫荡日伪军,舍命相护子弟兵。1945年,她被冀热辽十四分区党委授予“八路军母亲”光荣称号。
2
冉庄发明地道战
面对日寇残酷扫荡,冉庄军民于1942年前后开始大规模挖掘地道。地道网纵横交错,全长约16公里,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形成立体防御体系。依托这座“地下长城”,冉庄民兵灵活运用地道战术,以少胜多,有效保存自己、打击敌人,取得辉煌战绩,成为坚持平原游击战的坚强堡垒和人民战争智慧的象征。
3
中国的“夏伯阳”
包森,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政治部主任。1937年赴延安抗大学习。1938年冀东武装大暴动,他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以蓟县盘山为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屡战屡胜,威慑敌胆。他指挥的部队像苏联电影《恰巴耶夫》主人公(旧译夏伯阳)带领骑兵一样来去如风。最传奇的是,1939年活捉日本天皇表弟赤本大佐,还独创了平原游击战的“推磨战术”。
4
大刀将军赵登禹
1933年3月,在长城喜峰口战役中,赵登禹率部顽强杀敌,白刃肉搏,堵住日军屡次进攻。他率部奇袭口外敌后,占领炮兵阵地,大刀闪闪,毙敌众多。取得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这次战役让他名震天下,作曲家麦新还为此创作了《大刀进行曲》。1937年7月28日,率部在北平南苑与日寇激战中,为国捐躯。
5
平北抗日红色第一村
1938年12月,北平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延庆沙塘沟秘密成立。在日伪政权夹击的险境中,张福、张朴等6名党员宣誓入党,形成平北抗日核心堡垒。后沙塘沟与周边“后七村”(形如北斗七星)形成昌延联合县中心区。1940年,昌延联合县政府在霹破石村成立,标志着平北抗日根据地正式建立,串联平西与冀东,成为晋察冀北部战略支点。
6
租界传出红色电波
王光杰是清华大学电机系无线电专业毕业生。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奉命赴天津英租界设立秘密电台。以电料行技师作掩护,与女党员王兰芬(王新)假扮夫妻开展工作。他成功组装无线电收发报机,保障了党中央与冀东抗日根据地的联络畅通。其事迹成为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重要原型之一。
7
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
他是加拿大共产党员,1938年1月率加美医疗队援华,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任军区卫生顾问。首创离火线仅七华里的移动手术室,连续69小时为115名重伤员手术,救治伤员逾千人。编写《游击战争师野战医院组织技术》等9部教材,培养大批医护骨干。1939年10月以身殉职。毛泽东撰《纪念白求恩》,誉其“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是“一个纯粹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8
狼牙山上五壮士
1941年秋,日军出动3500多人,围攻河北易县狼牙山,企图消灭晋察冀一分区杨成武部及隐蔽在此的党政机关和群众。某部七连奉命阻击敌人,掩护机关、部队、群众2000人突围。六班五名战士将敌人引上狼牙山棋盘陀峰,以步枪、手榴弹击退日军4次冲锋,毙伤敌90余人。后因弹尽粮绝,纵身跳下悬崖。
9
发明轻便印刷机
实时报道抗战
何重生,北京人。1935年任北平艺专讲师,掌握先进的照相制版技术。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加入党组织。1940年,参加平西挺进军,到易县铁角山技术工厂搞印刷。1942年,主持创刊号《晋察冀画报》。以160余幅铜版照片、中英文对照形式展现抗战实况,被赞为“装潢印刷媲美战前都市刊物”,震撼国内外。为适应游击战环境,他抱病研发木制轻便印刷机,保障战时出版。
10
白洋淀上雁翎队
1939年,抗日敌后根据地冀中军区决定在白洋淀地区成立一支水上游击队,成员由渔民、猎户组成。因其船队形如秋飞的雁群,故有雁翎队之称。他们采用伏击、突袭,截击日军包运船队,先后作战70余次,歼敌近千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彻底切断天津至保定的日军补给线。成为华北抗战史上的传奇武装。
11
马本斋与回民支队
1939年,敌后抗日根据地冀中军区出现了一支回民支队,司令员是马本斋。他们采取隐蔽、巧战方式,发动群众扩大武装,打据点、攻炮楼,多次歼灭日伪军有生力量,成绩斐然。在反扫荡中与我军主力部队协同作战,有“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