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在为代表作《牡丹亭》撰写的序言《牡丹亭记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在《聊斋志异》问世后,与蒲松龄同时代的王渔洋评价其中《连城》的男主角乔生,也以《牡丹亭》举例:“不意《牡丹亭》后,复有此人!”在作者看来,乔生和连城的知己之爱一往而深,正是能超越生死的“至情”。
小说的男主角乔生少负才名,为人有肝胆,但科举失意,家境也因为资助朋友而日益贫寒。史孝廉的女儿连城擅长刺绣,知书达理,备受父母宠爱。父亲想为她择得佳婿,用连城绣的《倦绣图》向城中少年征集题诗,乔生献上两首:“慵鬟高髻绿婆娑,早向兰窗绣碧荷。刺到鸳鸯魂欲断,暗停针线蹙双蛾。”“绣线挑来似写生,幅中花鸟自天成。当年织锦非长技,幸把回文感圣明。”诗中不仅写出了画中人容貌之美、女红之巧,字里行间更展现出殷殷情意,写出了闺中少女寂寞自怜的宛转情思,又将连城的绣工、慧心与晋代才女苏蕙思念丈夫所织的回文诗《璇玑图》相比。连城虽未见过乔生的面,却从诗中感受到了他的才华,向父亲再三称赞。史孝廉嫌乔家贫穷,拒绝缔结婚约,连城便让仆人偷偷给乔生送去银钱,资助他读书。乔生感叹道:“连城我知己也!”
两人之间的重重考验随之而来,史孝廉嫌贫爱富,将连城许配给盐商之子王化成,连城悒郁重病。有个来自西域的头陀自称能治病,但要用男子胸前的一钱肉作药引。连城的未婚夫断然拒绝。乔生得知后,找到头陀,割下了自己的肉,血染红了衣裤。连城服药后病愈,史孝廉想中断和王家的婚约,王化成却威胁要告官。史孝廉试图赠给乔生千两白银让他另寻配偶,乔生拂袖而去。连城托人给乔生带话:“我做过不祥之梦,三年内必将死去,你何苦如此?”乔生答道:“士为知己者死,不以色也!”又提出了自己的请求:“相逢时当为我一笑,死无憾。”几天后二人在外相遇,连城嫣然一笑,乔生大喜。不久连城病逝,乔生吊唁时痛哭而死。
二人的鬼魂在阴间相逢,私订终身,遇到了乔生的朋友顾生,在阴间掌管文书。当年顾生死后,乔生对他家人多有接济。乔生告诉顾生:“仆乐死,不愿生矣!”顾生为报乔生之恩,打通关系,将他们放回人间,死而复生。连城在阴间结识了长沙史太守之女宾娘的鬼魂,便请顾生将她一并还阳。得知连城复活后,王家又想抢夺连城,连城以死相逼令王家放弃,有情人终成眷属。
不过,《连城》的结尾却出现了画蛇添足的桥段。宾娘复生后发誓非乔生不嫁,最终两女共侍一夫。这一情节为乔生和连城的知己之爱增加了不必要的枝蔓,体现出了作者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