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津”字本义为驾船渡河或指渡口,往往设在水陆交通交会处。因此“津”常指水陆交通要冲之地。现今县以上行政区“津”字地名,居于首位的就是直辖市天津。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天津始于隋朝大运河开通,其发祥地在南运河和北运河交汇处,即今三岔河口一带,史称“三会海口”。唐中叶后,天津就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兼漕粮转运中心。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率兵经直沽渡河南下夺取政权,1403年改元永乐。永乐二年(1404)设天津卫,后设天津左卫和右卫。清顺治九年(1652)三卫合一,归并于天津卫。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纷纷在海河两岸设立租界,成为中国北方开放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基地。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邮政、近代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均开全国之先河,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作为直辖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重要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地位。
以“津”字为名的行政区,“河津”“江津”,犹如黄河、长江,南北对应。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的河津市,历史悠久,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鱼不能上,上则为龙。”宋宣和二年(1120),改龙门县为河津县,因境内有渡口而得名。位于四川省东南的江津市,因地处大江之要津而得名,是长江上游重要的航运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黄河流域沿岸,除山西河津外,还有五个“津”字市县,即河南延津、孟津,山东夏津、宁津、利津。
河南延津县,位于黄河北岸,隶属新乡市。秦置酸枣县,宋政和七年(1117),以县北原有黄河延津渡口,故改称延津县。
河南孟津县,隶属洛阳市。据《尚书·禹贡》注:“孟为地名,在孟地置津,谓之孟津。”金代在孟津渡南口置孟津县,以周武王伐纣在此与诸侯歃血为盟而得名。
山东夏津县,隶属德州市。唐置夏津县,“夏”者大也,“津”者渡也,即大河(黄河)之渡口。据明嘉靖本《夏津县志》载:夏津,春秋时为齐晋会盟之要津。
山东宁津县,也隶属德州市,原名临津县,因临鬲津河而得名。金天会六年(1128),县城毁于大水,后东迁于现址,寓颂祷安宁之意,改名为宁津县。
山东利津县,隶属于东营市。隋代建永利镇,唐宋属渤海县。金代明昌三年(1193)升镇为县,因邑有东津码头,遂取“永利”“东津”的第二字为县名。
此外,还有湖北津市市、云南盐津县、四川新津县等,在此便不一一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