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图书馆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图书馆就是“看书、借书的地方”。但在如今的数智化浪潮中,这一形象正被悄然改变。无论是在网上查资料,还是陪家人参加信息素养课程……这些看似日常的行为背后,其实都可能有图书馆的参与。图书馆不再只是由砖瓦构成的“场所”或“机构”,它“脱墙而出”,化身为一款数字阅读App、一场AI体验课程,甚至是藏于商场一隅的小型阅读空间。它就像一个在真实信息实践中不断被激活的“知识接口”:不断变化,却始终连接着你我与世界。
图书馆学专家于良芝教授指出:“图书馆的本质特征不是其机构性、场所性、公益性,而是其保障信息有效查询暨获取的功能特性。”美国社会学家夏兹金认为,社会是由人们反复进行的“实践”构成的。应用到图书馆,意味着它不是静止的空间,而是在一次次使用中被共同建构、持续生成的。教师备课、学生查资料、家长带孩子参与阅读活动……图书馆在这些行为中被赋予角色,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角色不是设计赋予的,而是人们“用”出来的。
随着技术变迁,实践也在演进。年轻人习惯搜索、刷视频,图书馆便推出移动应用和科普短片;老年人不熟悉数字设备,图书馆则开设数智课堂……图书馆的功能因需求而变,也因互动而被重塑。因此,图书馆是否履行本质使命,不在于其设施有多先进,而在于是否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节奏,回应真实的信息需求。图书馆有望成为一个实践型导航员,帮助我们在信息迷雾中找到方向。
数智时代,信息海量而繁杂,图书馆“保障信息的有效查询暨获得”的使命显得更为重要和珍贵。当搜索引擎与短视频将知识变得触手可及,真正的难题却变成:“哪些信息值得信赖?哪些信息真正有用?”图书馆正以新的方式回应这一困境:它不再只是被动地“存知识”,而是主动嵌入人们的学习与工作实践。我们对于信息的每一次使用、每一条反馈,都是图书馆持续进化的重要助力。它不再只是静态的建筑,而是融入我们生活的动态实践场。它可能在手机App里、社区群中……并于生活与工作的细微处持续发挥作用。只要人们还在主动借助信息做事,图书馆就不会远离,反而愈加贴近。
图书馆的未来,将书写在人们的日常信息实践中,活跃于你我共同创造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