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津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统领,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大力推进美丽天津建设,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水平保护支撑保障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天津。
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
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部署推进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把绿色低碳发展行动作为其中之一,围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开展污染治理等五大领域部署24项重点任务,为绿色发展谋篇布局。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按照美丽中国建设系统部署,着力完善美丽天津推进落实体系,印发全面推进美丽天津建设实施意见,聚焦污染防治突出问题,制定实施大气环境质量达标规划和固定源氮氧化物及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专项行动方案、推进移动源清洁化行动方案、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以务实举措、工程减排、严格执法,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着力解决制约环境质量改善和影响群众生活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组织开展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闭环推动发现问题整改,切实增强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
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连续四年完成国家粗钢压减任务,完成11台2吨/时以下生物质锅炉、60万平陶瓷产能淘汰退出,12家砖瓦企业全部停产淘汰,焦化企业关停转型。构建清洁安全能源体系,全力压减本地电煤消费,2024年全市煤炭消费同比减少194.23万吨、完成阶段性控煤目标,本地煤电机组发电占比降至40%以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非化石能源装机较2020年增长3.8倍、占电力总装机的41%,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13%。积极推进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研究制定绿色港口指标体系,建成零碳智慧码头,天津港内焦炭货类集卡短途倒运实现100%清洁运输,铁矿石、焦炭等大宗货类清洁运输比例达到70%以上。制定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碳普惠管理办法,碳市场连续九年履约率100%;完善绿电碳排放核减政策,引导重点企业绿色发展,2023年以来累计为131家次企业核减绿电474万兆瓦时,折合碳减约402万吨,为企业带来碳减排收益约1.4亿元。
精准实施污染防治攻坚
坚持把蓝天保卫战作为重中之重,以PM2.5控制为主线,强化固定源、移动源、生活源、面源等四源同治,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完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平板玻璃企业对标治理、垃圾焚烧企业提升改造等一系列治理工程,全市绩效A、B级和引领性企业达到552家,较2020年增长157%。全面启动静海区涉钢产业集群整体提升改造,大邱庄镇75%的独立热轧企业、52%的热浸镀锌与废酸焙烧企业、12%的焊管企业达到绩效A、B级和引领性,实现了环保提升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实施重型汽车国六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国四排放标准,累计淘汰老旧车21万辆;引进启源芯动力等一批新能源优质企业在津布局清洁运输基础设施,新能源重型货车保有量达到4518辆,搭建起“津冀”“津晋”跨省新能源重型货车多式联运示范场景。2024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38.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3.2%、同比提高9.6个百分点。2025年截至8月30日,全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33.7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8%,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7.7%、同比提高12.3个百分点。8月30日至31日,全市PM2.5持续保持一级优水平。
全面提升环境治理能力水平
健全责任体系,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印发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若干措施,实施各区大气和地表水环境经济奖惩办法,进一步压实各方职责。强化法治保障,发布实施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修订焊管等8个重点行业绩效评级指南,完善重污染应急响应货车“白名单”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司法协同联动,持续开展大气等专项执法行动,成功侦破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出具虚假环境检测报告违法犯罪案件等,形成有力震慑效应。综合运用卫星遥感、走航监测、无人机巡查、红外成像等技术手段进行污染溯源,实现大气污染排放数字化、全时段精准监管。创建国家级智能社会治理(环境治理)特色实验基地,天津生态屏障站、天津城市站入选第二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
记者 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