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美人”的门槛没有那么高
我们对“美人”的审美虽是主观的,但“美人”这个范畴,确实是有门槛的。
只是我们不能将标准提得太高。比如以西方的面部黄金比例,中式的三庭五眼、四高三低,还有身材的黄金比例,甚至拿明星作标准,普通人跟他们比,难免会产生强烈的容貌焦虑。
“美人”的客观门槛,不能直接拔高到稀缺的程度,就像我们不能拿自己的厨艺和米其林大厨做对比,我们要在大众里找到更平常的审美标准,找到最大的审美自由度。
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美人”的门槛没有那么高,不一定要长得完美才算美人。符合下面几个客观标准,就可以称得上美。
第一点,人要有“生命性”。我们喜欢活的、有生命的东西,胜过喜欢无生命的,这就是内置在我们基因里的一种“审美偏好”,所以我们会对身体健康、有活力、眼神明亮、有生机的人产生“美感”。人害怕衰老,觉得老了以后就不美了,这就是生命性减退。
第二点,脱离原始。我们客观审美的进化, 就是对 “先进性”的崇拜。你离“原始长相”越远,证明进化得越好。比如,身姿挺拔的就是比塌腰驼背的更美,因为塌腰驼背是原始人类的特征。
第三点,没有重大缺陷。在工业生产里有良品和次品,同样,人类也会默认人长相的完整性。如果一个人有身体残缺、发育不良或严重的皮肤病等状况,可能会让人产生生理性恐惧,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内在价值和美丽,只是这些特征让身体失去了和谐性与完整性,我们就觉得不美。
第四点,正态分布。心理学上有重复曝光效应,我们会对常见的东西产生“审美惯性”,比如有些老人平时不看影视剧,看见外国人,就觉得“丑”,因为在他的认知里,外国人不在常见的正态之中。同样地,当遇到一些身高、体形与常见标准不太一样的人时,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们的特点与我们常见的正态分布不太一样,与大众的审美标准有一定的差距。
以上四点是“美人”的门槛,人只要符合了有生命性、脱离原始、无重大缺陷、属于正态分布,就可以进入主观审美的范畴,这时候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了,总有一些人觉得你是美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符合客观审美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