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句俗话:“一间屋子半间炕”。火炕在农村不只是睡觉的地方,更是待客的地方。客人上门,主人会热情地说一声“上炕坐”,那热乎乎的炕头,瞬间便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而孩子们喜欢在火炕上爬来爬去,嬉笑打闹,留下一串串无忧无虑的笑声。火炕就像是家的灵魂,而盘炕,便是给这灵魂赋予温度与活力的仪式。
盘炕、盘灶是个技术活。如果技巧掌握不好,生火冒出的烟不走烟囱,而是从灶口里涌出来,会呛得人眼泪直流,不得不跑到院子里换口气。没办法,还得请高手把锅台和炕扒了,重新盘。高手盘的炕,生火时屋里几乎没有烟,不得不服,主家自然千恩万谢。
俗话说:“七层锅台,八层炕。”火炕要比灶台高一层,为的是烟往高处走。火炕内部的烟道结构复杂,盘得好,烧起来省柴火,热得快,取暖做饭都方便。因此,烟道的设计至关重要。盘炕时要先预留出让烟火顺畅流通的烟道,一般按土坯宽度分成五条或六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烟火的热量,让整个火炕都暖和起来。在烟道的尽头,是连接灶台的通道,灶台的烟火顺着通道进入烟道,然后从烟囱排出。铺好炕面后,在火炕临地一边的上沿,镶上一块约二十厘米宽的扁木板,做炕沿。
火炕盘好后,在外屋的西墙房山处,紧贴着墙壁盘灶。灶与炕之间,早在盘炕的时候,就预留了连接灶与炕的烟道,在灶台靠近房子的一角,垂直垒起烟囱,要高出屋顶约半米左右。
盘灶大多用的是青砖。开始先砌好四方形的地基,然后一层层往上垒成灶膛,要垒五层砖。在灶的外侧,用两块竖砖,顶着一块横砖砌成灶口,在右边墙壁留出一个放置风箱的小口。做饭时,一边添柴,一边拉动风箱。砖砌到第七层,根据锅的大小,砌成一个外方内圆的平台,用水泥抹平,作为锅台。饭做熟后,一家人就围坐在锅台边,一边吃饭,一边唠着家常。
新盘好的火炕需要烧炕烘干,再晾一段时间。这期间,要检查有没有裂缝和松动。有的人家会在炕面抹上一层细腻的黄泥,防止烟灰进入室内,看起来也更加光滑整洁。更讲究的,就去大洼里采集鲜嫩的黄蓿菜,摁在炕面上用力搓出汁液,把炕面上的细小裂缝灌满。晾干后的炕面很光滑,既没有浮土,又不会漏烟。火炕便可正式投入使用。
黄昏时,房顶上摇曳的狗尾草和袅袅升起的炊烟,伴着灶台的大锅里煮出的饭香,为整个村庄增添了一份别样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