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发起的“向阳计划”公益教育服务团队,汇聚文、理、工、医等22个学院84名师生校友,奔赴河北、陕西等5省市的7所乡村小学,为近600名中小学生开展为期两周的暑期支教夏令营,开启赋能乡村教育之旅。
创新课堂
科学与红色文化点燃火种
5月起,团队就开始对接支教点,除了连续四年前往的甘肃靖远银滩小学,也有新拓展的河北临城郝庄中学。结合地域、学段学情,精心打磨,凭“PPT+教案+逐字稿+物资清单”体系,打造了72节涵盖自然科普、人工智能等八大模块的原创课,填补乡村科学教育空白。
夏令营里,课堂成为奇妙实验室,玉米淀粉变身非牛顿流体,醋与小苏打驱动空气火箭,铁粉显示磁场;自然科普解码生命,如东方白鹳迁徙、恐龙灭绝;前沿科技触手可及,如人工智能启蒙、低碳环保实验等。73名成员与11位南开教师、校友携手,将科技自立自强化为探索火种,点燃孩子科学热情。河南罗山实验中学徐君昊课后感叹生命神奇、大自然力量无穷。
团队立足地域特色,融区域红色文化与南开校史入课程,构建“走—讲—唱—画—演”五位一体信仰培育模式。团队走访江西瑞金等5个革命老区,以抗战故事、英雄绘画等形式,让革命精神浸润学生。创新《闪耀南湖红船处》《西柏坡精神》《爱国三问》的剧本表演课堂,加深学生历史记忆。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团队联动南开“寻铁证?淬风骨”实践队,打造红色科普《731细菌战》课程,融历史警示与科学伦理,引导孩子思考科学真谛,播下家国情怀种子。
聚焦乡村教育痛点
构建长效机制
支教之余,团队深入乡间调研。在家访中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多、乡村硬件短缺、财商教育薄弱、学生AI实践不足等问题。河北临城队365份问卷显示,山区群众普通话意愿低,影响区域发展。
团队在南开上海校友会及校友企业支持下,维护了3间科普教室、6间南开书屋;针对普通话师资弱,河北临城队设计课程,设实训场景,办主持人大赛,形成“支教+推普”模式;针对财商欠缺,开展财商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设心理课堂、“烦恼信箱”等,给予陪伴。
自2021年成立,团队已将科普支教扩展至8省市24所学校,未来将在南开上海校友会支持下,依托南开书屋扩大辐射。陕西商洛队简一凡称,短期支教是起点,长效陪伴才是目标。团队开启学期中线上课堂、“向阳信箱”活动,协同建立10个“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等平台,促进短期支教与常态服务结合。
7所学校,1270课时,三面锦旗,数不尽的感谢——此次支教,队员留下知识与温暖,更坚定信念:每颗童心都应该被科学照亮,每个梦想都能在振兴中翱翔。
记者 单炜炜
通讯员 梁诗颖 付阳柳 赵可欣 王一涵
图片由南开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