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台上的铁锅刚刚掀开,蒸腾的热气就裹着肉香,在小城的半条街弥漫开。在我的记忆中,老家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的“八大碗”,一直是腊月里最温暖的回忆。它不仅是一桌饱含深情的佳肴,更是梦中牵挂的故乡,承载着深厚的情愫与岁月的故事。
武邑“八大碗”,又名“武邑扣碗”,历史较为久远,据说从宋代开始,就在武邑农村的各种重要场合扎下了根。无论是结婚生子时的喜悦庆祝,还是亲戚朋友的欢乐相聚,“八大碗”总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线,串联起了家乡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成为武邑民俗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据记载,到了明清时期,武邑“八大碗”声名日盛。公元1700年,康熙皇帝巡视正定府冀州,途经武邑时尝此佳肴,当即失声叫绝,赐名“武邑十大碗”,并钦点为宫廷膳食。皇帝将“八大碗”增为“十大碗”,是为了取十全十美之意。有了御赐之名,武邑“八大碗”声名大噪,食客纷至沓来。
传统的武邑“八大碗”,每一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那碗东坡肉,红亮的色泽,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精选的五花肉经过精心烹制,酥软多汁,散发出浓郁醇厚的肉香,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那碗瘦肉,精选精瘦肉块,炖煮得恰到好处,保留了肉的原汁原味,口感紧实有嚼劲,越嚼越香;那碗肥肉,看似油腻,实则入口绵软,油脂的香气在口腔中弥漫,却丝毫不显滞重;那碗肘子肉,皮滑肉嫩,吃起来软糯弹牙,肥美的肘子肉配上浓郁的汤汁,让人回味绵长;那碗米粉肉,香软的米粉包裹着鲜嫩的肉片,既有米香又有肉香,两者相互交融,独特的风味让人回味无穷;那碗杂烩肉,将各种肉类汇聚一堂,丰富的口感和味道,仿佛是一场肉类的狂欢派对;那碗丸子,色泽金黄,外酥里嫩,一口咬下去,先是感受到外皮的酥脆,紧接着是鲜嫩多汁的肉馅,鲜香的味道瞬间在唇齿间散开;那碗排骨,肉质鲜嫩,骨肉相连,每一根骨头都吸饱了汤汁的精华,吃起来令人食指大动。
制作“八大碗”的过程,可以说是一场充满仪式感的美食之旅,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烹饪者的心血与对美食的敬畏。首先是煮,烹饪者选用新鲜的食材,放入大锅中煮熟,火候的把握至关重要,时间短了肉不熟,时间长了肉又会失去鲜嫩的口感。煮好后是熏,熏制能赋予食材独特的风味和色泽,那淡淡的烟熏味,为“八大碗”增添了一抹别样的农家风情。接着是改刀,将熏好的食材切成大小均匀的块状,整齐地码放在碗中,这不仅考验着烹饪者的刀工,更体现了对美食精致的追求。然后是蒸,将码放好食材的碗放入蒸笼中,用蒸汽慢慢蒸熟,让食材充分吸收汤汁的味道,变得更加入味。最后是加汤,根据不同的菜品,加入精心调制的汤汁。汤汁是“八大碗”的灵魂之一,它的味道决定了整道菜的风味。有的汤汁浓郁醇厚,有的则清爽鲜美,再配上时鲜蔬菜,就构成了一碗碗色香味俱全的“八大碗”——有肥有瘦,有荤有素,肥而不腻,素而可口,营养均衡。品尝八大碗时,食客以寓意吉祥如意的各色面食为主食,佐以清脆的腌黄瓜条、酸甜的糖醋蒜和爽口的腌萝卜,既能收获饱足,又能兼顾健康。
在武邑老家,吃“八大碗”的场合总是充满了欢乐与温馨。小时候,我最盼望的事除了过年,就是村里有人办喜事,因为那意味着可以吃到心心念念的“八大碗”。一听到哪家要办喜事,我心里就像揣了只小兔子,兴奋得不得了。到了喜宴那天,我早早地就跟着大人来到主家,眼睛紧紧地盯着厨房的方向,闻着从里面飘出的阵阵香味,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当“八大碗”被端上桌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沸腾了,那极具诱惑的香气瞬间充斥着整个院子,与喜气紧密融合。大家围坐在桌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品尝着美味的“八大碗”。小时候的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块肉放进嘴里,那别样的滋味至今难忘。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八大碗”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过去,传统的扣碗只有8个,现在婚宴上的扣碗已经从8个增加到10个或12个,样式也更加丰富多样。现在的“八大碗”讲究四大件:鸡、鱼、肘子、四喜丸子,还注重荤素搭配,因此衍生出了许多新品种,如海味豆腐、白菜粉皮、清蒸时蔬等,但每碗仍是单独一道菜。这些新品种,既保留了“八大碗”的传统风味,又融入了现代的饮食理念,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口味需求。
在外地求学工作的三十多年里,“八大碗”常常出现在我的梦里。每当思念家乡时,我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八大碗”的画面,那熟悉的味道仿佛就在嘴边。每次回老家,第一件事就是去镇上或县城吃一顿正宗的“八大碗”。坐在熟悉的小饭馆里,看着那一碗碗冒着热气的“八大碗”端上桌,心中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夹起一块肉放入口中,慢慢咀嚼,熟悉的味道瞬间唤醒了记忆深处的美好过往,那些与家人、朋友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仿佛就在昨天。此时,所有的疲惫和烦恼都烟消云散,心中只剩下满满的幸福和欢娱。
“八大碗”就像老家人的日子,看着朴实,却藏着最实在的香。那香味里,有柴米油盐的滋味,有亲人间的热乎气儿,还有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关于团圆和热闹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