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第一次执导舞剧会‘扑街’,我要感谢很多人为这部作品付出了很多。”没在电影圈的日子,导演陆川执导的舞剧《天工开物》成了爆款,这也为他的创作打开了另一扇窗,在活动现场,陆川毫不掩饰对天津的喜爱,“天津太好了,当年来这里拍过《南京!南京!》,将来有机会的话,想在天津‘沉下来’好好拍一部作品。”
不顺的阶段 宋应星赋予力量
《天工开物》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为原型,用舞蹈演绎了其考察明朝科学技术、传播中国智慧的故事。作为跨界执导舞剧的“门外汉”,陆川最初执导舞剧面临着不少困难,“当初接手这个项目很没底,甚至觉得它大概率会‘扑街’,不可能想到它现在会巡演几十场,我刚才还在和演员们说,一部舞剧想要留存下来很难,难得的是我们做到了。”
对于宋应星这位几百年前的“科学巨星”,陆川有着强烈的情感共鸣,在了解了这位历史人物后就坚定了信念:“这是一个应该让更多中国人知道的故事。”现场,陆川对记者袒露心境:“这两年我不是很顺,但是宋应星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力量,也让我更想通过作品传递他的这份坚守。”
也因此,陆川对作品倾注了远超常规的心血,一般导演在作品完成后只需陪同演出五六场,而他却跟着巡演了三四十场,且演出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边演边改”的状态。他直言每次观看都深受感动,认为这是一部有血有肉的作品。在陆川眼中,《天工开物》在舞美、舞段、音乐等方面都表现出色:音乐堪称吕亮老师的杰作,是继《青绿》之后的又一巅峰;舞段风格粗犷,有着足踏大地、躬身入局的独特气质,力量感十足;“天宫男团”的小伙子们不仅帅气,更是拼劲十足,让整个作品充满生命力。
作为知名的电影导演,陆川直言在此次舞剧的创作中想和之前的“电影技法”做分割,“我不太想使用自己习惯的电影创作手法来做舞剧,但在故事上,可能难以完全丢弃电影的叙事方式,还是想通过一部舞蹈作品给观众讲一个好看的故事。”在创作中,陆川不断拿掉与主线无关的炫技舞蹈段落,只为让所有编排都服务于人物和剧情,让普通观众能全程跟上故事节奏。演出初期的压力更是接踵而至:不仅要应对外界质疑,还多次与不少巨星演唱会“撞期”,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他甚至发动各地的朋友买票支持,“像保镖一样护着这部剧去每个城市”。
一部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陆川坦言,自己心态也随着作品的成熟历经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提心吊胆,到看到观众认可后的踏实,再到如今满心的“感谢观众给饭吃”,他感叹“这部剧不是静止的,而是在生长,从婴儿逐渐长成了青年”。
期待通过一部作品认识天津
十多年前,陆川带领摄制组在天津拍摄电影《南京!南京!》,影片在当时的安里甘教堂(今安里甘艺术中心)取景,成就了这部电影中的经典一幕。直到现在,陆川仍对当年在天津的拍摄赞不绝口,“天津特别棒!有很多独特的建筑,你们知道的是我当年拍电影来这里,其实天津我常来。”
常来的原因是喜欢,陆川告诉记者,自己身边有不少朋友和同事家在天津,“我特别佩服的是在京津跑通勤的同事,我开车来天津主要是吃海鲜,这座城市的烟火气的确让人印象深刻。”陆川总结,津派文化内涵丰富,与其他城市有着明显区别,而“通过作品认识一座城”的创作方式,他也想在天津实现,“就像创作《天工开物》,我在江西呆了大半年,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习俗。如果有机会,我也希望能为天津打造一部作品,不过这需要‘沉下来’慢慢体会这个城市。”
“为天津创作”并非说说而已,陆川透露,他正在与天津一位知名作者探讨合作方向,期待未来能真正扎进天津的文化肌理中,开启新的创作旅程。“但现在还不是宣布的时候”,陆川笑着说。
认真创作永远是本分
有趣的是,通过一部舞剧作品,陆川对教育也有了新的认识。“我注意到,很多观众是带着孩子来看剧的,看完后很多家长和孩子都留在台下,他们在讨论剧情,讨论宋应星这个人物,这是很触动我的。”曾经有合作伙伴的孩子问陆川,“宋应星写了那么了不起的著作,是不是告诉我们,不用考试也能成为人才?”陆川对孩子说:“考试约等于学习,但不完全是学习,从宋应星的人生经历,你要知道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对学习有好奇心的重要,而不是只注重考试的结果。”
在从电影暂时跨界到舞台,陆川直言,观众的支持给了自己很多感动,但无论是舞剧的口碑还是电影的口碑,对于自己,能做到的是在创作中始终保持热忱和认真:“认真做好每个作品是本分,市场是否接受、观众是否喜欢,有时是命运的契合。但只要作品真诚,哪怕当下未被关注,多年后依然有它的价值。能一直创作下去,对我而言就是很好的事。”
记者 王轶斐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