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说不尽的评剧《天河配》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20版:副刊讲述       上一篇    下一篇

  ①

  ②

  ③

  ④

  ⑤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每逢七夕节前后,不论是京剧、河北梆子、还是评剧班社,均争相演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跨上鹊桥、越过天河、夫妻相会的应节戏《天河配》(也有《牛郎织女》等多个戏名)。评剧通俗易懂,最擅演家长里短、爱情题材,为此,在戏曲大码头天津卫,评剧《天河配》更加受到不同类型观众的追捧。

  新意迭出 应节热演成民俗

  据资料记载,评剧《天河配》是由老艺人筱桂花、筱荷花等首演的,但何时首演、在哪里首演,已无从查考。我市评剧大家六岁红生前曾回忆,早在1928年的七夕节,东北著名评剧班社“北孙家班”就已经在沈阳大舞台演出《天河配》了,评剧前辈成兆才、孙洪魁(六岁红养父)等首创在评剧舞台上使用机关布景,那织女身带亮光(服装上安着小灯泡),仙气飘飘,“碧莲池沐浴”一场,满台莲花盛开,雷鸣电闪,恍若仙境,令观众叹为观止。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津门这方评剧热土,从农历六月底始,各评剧班社就争相上演《天河配》了。剧情、唱词都基本相同,表演方式可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剧场大、人员多的班社,就大制作;剧场小、人员少的班社,只好小制作。剧场门前悬灯结彩,布置得漂亮、火爆,似过年一样热闹,五颜六色的大型海报广为招贴,评剧班社虽不敢打出京腔大戏“新制莲池鹊桥布景十色电光奇巧变幻”的广告,也大都以“五色电光真山真水”为卖点招徕观众。各班社争相以新奇的灯光布景,“真牛上台”“天河沐浴”“喜鹊搭桥”等出人意料的“噱头”,把一幕幕剧情编排得引人入胜。其中“真牛上台”,是从骡马市、郊区租来老黄牛或小牛犊,给牛身扎上五色彩球,由牛郎牵到台上,配合演出。“天河沐浴”,则要大大发挥灯光、布景之能事:牛郎牵着牛走在山水田园农舍的逼真景片中,灯光由暗转亮时,布景已倏然换到碧莲池,透明的纱幕后面,碧绿的荷叶、粉色的大朵荷花上都有通电的小灯泡,闪闪发亮,亭亭簇簇、摇曳多姿,再经五色灯光变幻映照,满台流光溢彩。灯光再一暗,一群仙女每人手执一盏荷花灯飘飘登场,肩披长长拖地的薄白纱或薄纱斗篷,载歌载舞,袅袅婷婷。还有的班社“演电影”,灯光从后台打到舞台上的薄薄纱幕,仙女们翩翩起舞,袅娜的身影时隐时现投在纱幕上,营造出仙女在花花草草掩映下沐浴之场景。剧中一个丑仙女捣乱,沐浴动作夸张,做出搓身上的泥儿、拧毛巾之状,配以拧出水来哗哗滴落之音,引逗观众发笑!“喜鹊搭桥”一场,扮作喜鹊仙子的女演员们高举彩灯,且舞且唱,摆灯堆字、摆字成词,随着舞蹈,喜鹊仙子一边变幻队形,一边以手中的彩灯堆积出“七月七”“天河配”“天下太平”等字样,典雅精致、别具一格。更有的班社在喜鹊仙子们搭好鹊桥造型后,真的放出一群飞鸟,于舞台各处上下翻飞,营造出百鸟搭桥之美妙壮观景象。

  在各评剧班社用心良苦、精心编排的努力下,评剧《天河配》因扮相华丽、唱腔动人、景观奇妙、新意迭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津门大、小四十余个评戏班社“年年演此剧、年年有新意”、绝无仅有的繁华局面。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后依然享誉剧坛的评剧名伶白玉霜、爱莲君、喜彩莲、芙蓉花、小白玉霜、鲜灵霞、筱俊亭、新凤霞、新翠霞、李兰舫、筱玉芳、莲小君、筱美英,还是后来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不太被人提及、当时却赫赫有名的粉莲花、朱宝霞、花迎春、花巧玲、花艳茹、雪艳霜、筱灵霞、花砚雯等,均打着《天河配》《新天河配》《新新天河配》《改良天河配》等招牌,每年七夕前后,每天日夜两场,在不同的戏院,同时大演、特演此剧。

  1939年7月始,津门遭遇水患,彼时恰值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正封锁英、法租界,当时天津的商业繁华区以法租界劝业场一带为最盛,戏院、影院、杂耍场大多云集于此,困居英法租界的市民,既置身泽国,又难与外界接触,但值“七夕”来临之际,各戏院仍争相上演《天河配》,该剧受欢迎程度可窥一斑。约四十年后,戏剧家吴祖光以夫人、评剧名家新凤霞旧社会亲身经历写就话剧剧本《闯江湖》,发表后轰动全国,此后又成为天津人艺的精品剧目并拍成电影,该剧中描述评剧艺人被恶霸、地痞欺辱,与日寇较量等情节,均是从演《天河配》延展开来,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天河配》在旧社会的评剧戏班中的重要位置。

  见各剧场演出轰动、营业火爆,各小报儿也连篇累牍爆料花边新闻。查阅那时普通民众关注的《新天津画报》《东亚晨报》《天声报》等旧报,“七夕”前后,除整版的各戏院演出《天河配》的戏报,更有许多诸如报道粉莲花、喜彩莲、花玉兰、新凤霞、李福安等名艺人演出该剧舞台轶事、笑料的消息,博人眼球,推波助澜,也加剧了此戏的传播和影响。新凤霞曾说:“这个戏上座儿太好了!那时要想做件儿衣服,我娘就说,‘等着七月七演《天河配》分了份儿再给你做吧’!”

  啼笑皆非 神牛上台惹风波

  七夕节前后天气炎热,暴雨不断,旧时本该是主演“歇伏”、戏曲演出的淡季,但因该剧独特的主题与艺术魅力,演员演出有声有色,观众看着有滋有味,每每演出必然客满,剧场门前呈现车水马龙、一片欢腾之景。当时,许多津门市民把“携家带口看几场评戏《天河配》”当成类似除夕夜吃饺子、八月十五吃月饼之类的习俗,没有这环节,好像就不叫“过七夕节”。《天河配》如此火炽,但因“噱头”多,也难免引发意外和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有一年,评剧名伶花巧玲和新凤霞合作,在华北戏院演此剧,为招徕观众,戏院从农村租来一头牛。牛郎牵着真牛上台,牛不仅不听使唤,还在台口撒尿,溅到了前排一位观众身上,这位观众不依不饶,最后戏院经理出面道歉,赔了一身白纺绸裤褂方“了事儿”。还有一次,1949年农历七月,以六岁红、莲小君、羊兰芬等名角儿为主演的“正风剧社”(天津评剧院前身)在黄河剧院演出《天河配》,仍以“真牛上台”为主要“噱头”。头几场,这头牛“落落大方”,神态自如,还真有些神牛气质,台下满堂彩声。谁想演到第四场“仙女沐浴”,牛郎牵着这头牛去碧莲池会见织女,它出了台口就站立不走了,任凭牛郎死拉活拽、检场的人拿着草上台引逗、众人从后面推牛屁股,老牛就是纹丝不动。剧场哗然,观众可就喊起了倒好儿。台下这一乱,把牛吓到了,它“哞、哞”叫个不停,东跑西撞,满台乱窜,众仙女吓得四散逃避。后台扮好了戏的“天兵天将”等壮汉一齐上场擒牛。经一阵追捕,“神牛”才总算“伏法”,这场戏演成了惊心动魄的闹剧。

  后来,为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许多班社回归老演法,制作出有牛头、牛身、牛尾的“牛形”,俩人穿“牛腿”样彩裤钻入“牛形”,前面的人头戴“牛头”,后面的人猫腰披上“牛身”,双手抱住前面的人,保持后背平直。俩人默契配合,表演老牛摇头、摆尾、踱步、奔跑之态,但,也没少闹笑话。有一回演《天河配》时,后台有一个演员的小孩把一只充当牛眼的灯泡儿敲碎了,没人发现,“牛形”就这么摇头摆尾地上了台,一亮相,灯光一打,“牛形”的一只眼睛熠熠放光,另一只眼睛“瞎窟窿”,观众哄堂大笑。

  代代打磨 出国演出争荣誉

  新中国成立后,各评剧班社开始注重剧本的筛选,有的班社还建立了导演制度。但各戏班在七夕节争相上演《天河配》这一习俗,被保留下来。新凤霞还把《天河配》带到了北京,她的班社建立导演制度的第一出戏,便是请大导演张骏祥排《天河配》。“鹊桥相会”这最后一场中,别的班社都是牛郎织女在仙女们衬托下走些身段组合即散戏,新凤霞在新编后的戏中则是站在鹊桥之上声情并茂唱一段反调“银河上隔断了牛郎织女”,演出后广受好评,乃至过了几十年,戏剧家黄宗江还时常感叹:“我从小看过多少老牌(指梨园名伶们)的《天河配》,唯新凤霞手执拂尘的织女,让我感到这舞台上、这人间真有仙女在!”后来,新凤霞还把她的独家演法传授给师侄王金章。

  津门正风剧社成立后,先是由名伶羊兰芬、六岁红、莲小君等为领衔主演,后又有名伶新翠霞加入,该班社摒弃不健康的旧戏,大量上演新戏,改变了评剧舞台陈旧面貌,但是,年年七夕节前后,正风剧社仍贴出“布景富丽服装新颖灯光色彩尽美尽善”的广告,几大主演总要联袂演出《新天河配》。1953年7月,该班社转制为“国营天津市评剧团”,《新天河配》仍为团里保留剧目。

  为提高演出质量,该团结合京剧剧本和评剧老艺人张福堂口述评剧剧本,对《天河配》进一步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并在唱腔、音乐、舞美等方面加以提升、革新,予以重排。为显示与旧社会演出的《新天河配》《新新天河配》《改良天河配》等不同,比那些版本质量更高,贴戏报时特意定名为《牛郎织女》。剧中织女由新翠霞、莲小君以AB角儿分饰,牛郎由单少峰扮演,王母由六岁红扮演,嫂子嘎氏由羊兰芬扮演,兄长张有才由孔广山扮演,该剧公演后极为轰动。1954年春节期间,天津市评剧团挑选15出深受观众喜爱的剧目轮流公演,其中就有《牛郎织女》,改变了此前只在七夕节时才演出此剧的旧俗。1958年5月始,天津市评剧团先后赴唐山、锦州、沈阳、辽阳、鞍山、旅大巡回演出两个多月,仅带三出剧目,仍有《牛郎织女》。凡此种种,均从不同侧面证明该剧受欢迎之甚。

  1956年9月,天津市评剧团受命赴朝鲜慰问演出,考虑《牛郎织女》不仅唱做俱佳,评剧艺术特点突出,且在舞台美术、灯光运用、乃至特技等各方面均有很大革新,观赏性强,此剧被安排作为出访的主打剧目。首场演出,舞台上设置了大小二十二道纱幕,在烟云缭绕中,袅袅婷婷的织女,面目冷酷的王母,凶神恶煞般的天兵天将,以假乱真的“牛形”以及“天河滚滚、鹊桥飞架”的场面,都引起现场观众的强烈兴趣。整个剧目时而朵朵荷花摇曳河面、时而灯光变幻人动景移,最后一场“鹊桥相会”,桥下波浪翻滚,蔚蓝天空中繁星闪烁,牛郎担着一双儿女和织女在天空中缓缓走到一起,场面神奇,美不胜收。每一场换景时,台下总是响起热烈的掌声。《牛郎织女》没用字幕介绍唱词,演员们优美的唱腔、传神的表演,仍然能让现场观众理解剧情。《牛郎织女》先后在朝多地演出三十余场,观众达二万九千多人次。

  《牛郎织女》载誉归国后,仍广受欢迎,年年农历七月七前后,天津市评剧团总要在黄河戏院安排每天日、夜两场演出。有一次,主演牛郎的单少峰崴了脚,不能登台,莲小君自告奋勇对团长说:“我常跟少峰同台,他的词儿我也熟,今天我钻锅(行业俗语,即紧急救场,替人演戏),咱们照常开锣!”当晚莲小君饰牛郎、新翠霞演织女,二人配合得极为默契,演出效果异常好,那天是六岁红(饰演)的王母、羊兰芬(饰演)的嫂子,天津市评剧团四大主演同台献艺,观众别提多高兴了:“今儿算是来着了,四个‘角儿’都上来了!”当时剧场条件简陋,场内仅悬挂几个大吊扇,如此湿热天气,观众大汗淋漓。等到中场休息时,四大主演都到前台小卖部去卖冰棍,没几分钟,几箱冰棍便销售一空,还有很多观众没能挤上前、没能买到。其实,观众哪里是为了吃冰棍?就是想近距离看看四大主演,和她们说句话,问候一声。

  精雕细琢 艺术典藏永流传

  1958年11月,天津市评剧团、进步评剧团、民艺评剧团合并为天津市评剧院,下设青年团,领衔主演为评剧名伶小花玉兰(花玉兰之女)和小鲜灵霞(鲜灵霞的外甥女)。彼时,小花玉兰25岁,小鲜灵霞才19岁,二人虽年轻,却均是门里出身,年纪不大已在观众中产生深远影响。评剧院为培养这二位青年,结合她们各自的优长,为她们排演的第一出戏就是《牛郎织女》,小花玉兰小鲜灵霞分饰织女和牛郎。小花玉兰少年时在天津新育文化剧团就主演过这出戏,后来先后参加北京群众评剧团和北京市评剧团,均演过这出戏,那时都是应节演出,这次已是第三个版本了。她没有照搬新翠霞版和自己在北京时的唱腔,而是调动起从艺十余年的艺术积累,结合织女不同阶段所处的情境,创造出多段声情并茂、感人肺腑的唱段。在表演上,她也有新的突破,“碧莲池”一场,为表现织女将要与牛郎相会的喜悦心情,小花玉兰手持三丈多长的绸子跳起娴静典雅又仙气飘飘的长绸舞。小鲜灵霞也深入分析牛郎的家世与人物性格,在单少峰前辈表演风格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台步、唱、念各方面均有新的创造。

  青年团这版《牛郎织女》沿用天津市评剧团时期的布景和舞美,那逼真的景片、活动的高台、层叠的纱幕、变幻的灯光,营造出一个虚幻飘渺、神奇的天庭境地,再加上小花玉兰、小鲜灵霞两个年轻演员的精彩演绎,1959年7月在黄河戏院与观众甫一见面,便一炮而红。

  1959年10月,天津评剧院青年团满怀豪情南下巡演,途经河北邢台、河南郑州、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江西南昌、浙江杭州、上海市、山东济南七省一市,所到之处,均以这出精心打造的14场10景古典神话剧《牛郎织女》打炮(剧团巡演所到之处的第一出戏谓之“打炮戏”),演一处、红一处,为天津评剧赢得莫大荣誉。特别是在上海演出,可以说值得小花玉兰、小鲜灵霞一生欣喜回味。彼时,上海观众并不了解评剧,起初看到“评剧《牛郎织女》”的宣传,以为是“评弹”,不觉新鲜,买票者寥寥,后上海电视台录了演出片断,那仙境般的景片、新奇的荷花灯舞、优美动听的唱腔,才把更多观众吸引进剧场,上海观众一下子就接受了这个神奇的评剧爱情故事,喜欢上了这一来自北方的剧种,迷上了小花玉兰、小鲜灵霞等艺术家。

  评剧《牛郎织女》在上海人民大舞台连演半个月,二十余场场场爆满,使上海观众真正领略了评剧这个北方剧种的魅力,京剧大师周信芳、越剧大家袁雪芬等均慕名前来观看。上海唱片厂利用小花玉兰散戏后的时间,特邀她连夜录制了两张唱片,小花玉兰的名字和《牛郎织女》中“白茫茫”“织云锦”“分别”等几个主要唱段传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1960年1月,青年团圆满结束为期三个月的巡回演出,载誉返津,小花玉兰、小鲜灵霞的《牛郎织女》,也随着巡演的旅程唱红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文革”期间,观众无缘再欣赏评剧《牛郎织女》。待小花玉兰、小鲜灵霞得以重返舞台后,她们像思念亲人一样眷恋着这出戏,舍不得这出戏,最终于1982年恢复、重新打造了这出戏。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和科技的进步,该剧在服装、化装、舞台美术甚至特技上,又做了新的创造和尝试。大幕拉开,远景是天界云雾缭绕掩映下的山峰和亭台楼阁,舞台四周布满祥云景片,12个仙女手托桃盘,在这亦真亦幻的舞台上翩翩起舞,为王母采摘三千年喜结之仙桃。彼时,看到如此神奇的评剧演出,现场观众掌声雷动。

  除了满足天津观众的欣赏要求,1982年6月底起,小花玉兰和小鲜灵霞还带着这出戏赴保定、石家庄、邢台等地巡演两月有余。所到之处,广受追捧,说满城皆谈《牛郎织女》,不为过语。那一年,小花玉兰50岁,小鲜灵霞44岁,从舞台经验、艺术积累上说,正是她们的黄金时期,此外,她们结合自身经历的各种各样心路历程,对塑造人物,更加有了切身体验,为此,她们的这版演出,堪称精美绝伦、艺臻化境。当年6月16日晚在石家庄演出时,河北电视台录下影像并在电视上播放,为中国评剧艺术宝库留下了珍贵资料。

  图①新翠霞(左)单少峰(右)演出《牛郎织女》

  图②上世纪30年代,评剧名伶喜彩莲演出《天河配》,饰织女(中立者)

  图③1947年8月20日《博陵报》刊载消息:真牛吓坏新凤霞 李福安后台解围

  图④1958年演出《牛郎织女》中“仙女下凡洗浴戏耍”一场,新翠霞饰织女(中立者)

  图⑤小花玉兰(右)小鲜灵霞(左)演出《牛郎织女》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