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李叔同留日归国后,曾为天津文昌宫小学写了一首校歌。歌词是:“文昌在天,文明之光,地灵人杰,校士场,初学根本,实切强;精神腾跃,成文章。君不见,七十二沽水源远流长。”
天津辅仁书院在旧城外西北角附近,前身是文昌宫。光绪二十一年(1895)16岁的李叔同进入辅仁书院,学习为文之道。书院每月考课两次,一次为官课,一次为师课,分别由官方和掌教出题、阅卷、评定等级,并发银钱作为奖赏,用于督促学业。李叔同在进入书院前,已饱读经史诗文,学有根底,加上他自幼聪慧,才气纵横,每次考课作文,文思涌动,总觉得有不尽思绪需要写出。别人都在试卷格子里写一个字,他却在每个格子里写两个字,由此在同学中博得“李双行”的美称。他的文章成绩常常名列前茅,还获得赏银。
当时天津还有专授新学的洋务书院。对此,李叔同在进入辅仁书院的第二年(1896年)旧历五月间,曾给徐耀廷写信说:“……今有信将各书院奖赏银,皆减去七成,归于洋务书院,照此情形,文章虽好,亦不足以制胜也。”在信中,他还引了朱莲溪的一首诗加以嘲讽:“天子重红毛,洋文教尔曹。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糟!”尽管李叔同在辅仁书院有“李双行”的美称,文章又能频频得奖,但他看到那般情形,学习制义的兴致也似乎不高。在给徐耀廷的同一封信中他说:“弟拟过五月节以后,邀张墨林兄内侄杨兄,教弟念算学,学洋文。”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李叔同不只精读四书五经等传统国学,对新学也很留意。
也应是在这座辅仁书院,18岁的李叔同以童生资格应天津县儒学考试,学名李文涛。应试中,他写了多篇文章,现在留下的有三篇,题目是《致知在格物论》《非静无以成学论》、“策问”《论废八股兴学论》。其中有些独到见解的,是“策问”《论废八股兴学论》。文章中流露的尽管是一种微弱的声响,但仍不失为那个时代的声音。
第二年,即1898年春天,李叔同仍以童生资格入天津县学应考,又做了两篇课卷文章。其一为《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慨叹国家之没有人才。李叔同以为,所谓中国之大臣,多不学无术而又恬不知耻。李叔同的另一篇课卷时文,题为《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论》。这是一篇谈资源的文章,文中李叔同提出了几项经营矿产的措施,并觉得培养中国自己的“矿师”最为切要。
两年来,李叔同在其所写的几篇论文中,揭露了清末国政吏治的腐败无能,透露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
辅仁书院几经变更,后来成了文昌宫小学。“初学根本”“精神腾跃”,李叔同为文昌宫小学写校歌那年已经32岁,时隔14年,他对强国富民有了更深的体会,校歌字里行间充溢着爱国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