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杨大辛笔下的“牛郎织女”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19版:副刊津沽       上一篇    下一篇

  民国年间,每逢七夕节,津门的各大戏院都要连番上演“天河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同时,还要在道具布景上做文章,真牛上台、布景变换,让人目不暇接,也成为新闻媒体的焦点。一时间,台上台下,热闹非凡。

  近期,笔者读到当时一篇别具一格的文章。1942年9月6日,《369画报》上刊登《天津的杂感》一文,署名杨鲍。文章写道:“七月七日天津的小报上,有人写着织女见牛郎面要领走两个孩子。因为怕他‘携子投河’,这固然是想入非非,但细想也许可能的。这些年人间的风气日下,天国也难免受影响。神仙群里喝不起牛奶了,牛郎的生意就要亏本。再说还有着‘相思病’。守着大河那么近,万一心狭呢?不过牛郎死后,天国是不是有小报肯‘呐喊’一阵子,则是不得而知了。就(算)有人呐喊,想来也是白费的。”

  杨鲍是杨大辛先生的笔名。他1925年生于天津,今已百岁高龄,是天津文史界、文化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其所用笔名甚多,曾用杨鲍、鲍犁、姚宝、鲍风、轻舟、杨永、木鱼、马大可、马不走、牛马走、牛膝、辛暮、辛大、辛吉、若言、孟隼、孟驰、孟真、艾礼、阮幸生、袁敬之、祝竹荫、辛公显等数十个笔名发表杂文、随笔和小说。

  在《碎思录》自序中,杨大辛先生写道:“家世卑微,励志上进,对文学产生兴趣,试笔写作,向报刊投稿,陆续发表了多篇小说,皆取材于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生活境遇,一时文名鹊起,因此中学毕业后就业一路顺风,先后受聘报社、杂志社编辑,从此起步毕生的笔耕生涯。”沦陷期间,杨大辛先生曾任《银线画报》杂志编辑。在1943年组织津京木刻展,宣传救亡图存。抗战胜利后,他集资开办知识书店,自任经理,配合中共地下党员进行革命宣传工作。

  解放战争期间,知识书店成为掩护革命活动的据点。上世纪80年代后,他担任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后又兼任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天津文史研究和文史资料编辑工作。

  《天津的杂感》是杨大辛先生作于17岁的文章。此时尚属其创作的早期。七夕之际,文章不谈牛郎织女的民俗,不写戏曲舞台的喧嚣,而是演绎了上世纪40年代牛郎织女的新情节。其以当时小报上“织女见牛郎面要领走孩子”的报道开头,讽刺了时人的现实与冷漠:天长地久的感情化为乌有,夫妻见面只为分割财产。紧接着,说到当时的经济萧条,连累到“仙界”,哪行都不好干,牛郎也要亏本;再加上相思之苦,把人逼得没有活路。即便被作为新闻炒作的卖点,也只能随风而散,无济于事。短短百余字,粗读有些新奇、可笑;仔细品味,则是让生活的艰难与百姓的无奈跃然纸上。其直面社会现实、民众疾苦,描写出旧时沦陷社会中劳苦大众的生活境遇和精神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