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将七夕具象化的是牛郎织女天河配的故事;在天津,将这一古老传说具象化的则是杨柳青年画,它以勾描定格了中国爱情,以刻印流传着恒久情感。从牛郎织女的艺术形象,到七月初七的“鹊桥”之路,都有着浪漫的天津印记。
年画里的“天河配”与“鹊桥会”
杨柳青木版年画,天津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天津杨柳青画社收藏的数万幅杨柳青木版年画中,就有多幅表现七夕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又多以“天河配”“鹊桥”等作为创作题材。这些作品的创作和流传在清代达到高峰,据1908年《津门杂记》记载,七夕题材的年画极受欢迎,在华北地区年销量曾高达20万张。
“天河配”出自民间传说:“牛郎憨直,为嫂所嫌弃,唆使其夫与牛郎分居。牛郎分得一牛,乃天上金牛星,教牛郎去天河窃取织女天衣。织女无衣,难回天上,嫁牛郎为妻。居三载,生子女各一。”
据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幅清代版杨柳青年画《天河配》描绘了王母以天河阻隔牛郎与织女的场景:王母派黄金力士召回金牛星,金牛星嘱牛郎将牛皮剥下,遇有紧急情况披在身上。织女被黄金力士召回,牛郎遂披牛皮挑着儿女腾空而起,紧紧追赶。就在牛郎即将追上之际,王母以金簪划出一条天河,将牛郎与织女分隔开来。后来,他们被允许每年七月七日聚会一次,每年这时,喜鹊在天河上聚集搭桥相助。《荆楚岁时记》曾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鹊桥相会”的故事长久流传,表现着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这幅画中,王母在天界,以天河将织女与牛郎及子女分割,整体划分了“天地人三界”,在展现传统宇宙观的同时,也具有鲜活故事画面感。而在其他七夕题材的杨柳青年画中,《鹊桥相会》采用“月、桥、人”的垂直轴线,强化了团圆的意义;而清代晚期作品《七夕全图》,则用六格画面完整叙述“盗衣、分离、重逢”的整个传说。这些绘画构图方式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杨柳青年画七夕题材的体系。
工作人员介绍,在色彩运用上,朱砂红象征喜庆吉祥,用于织女的裙摆和锦带;石青代表天界神圣,用于银河底色;藤黄体现着人间烟火,出现在牛郎草帽和农具上;蛤粉则寓意纯洁忠贞,是人物面部高光的主要用色。简单的色彩却艳丽多姿,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传统戏曲赋予创作灵感
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很多取材于传统戏曲。七夕主题的年画,讲述牛郎织女爱情的《天河配》,自然是应时应景的节令戏。“旧时,《天河配》通常有十二场,各戏班或有增减。”天津戏曲博主“戏迷知音”介绍说,京剧、昆曲、评剧、梆子戏等曲种皆擅演此剧,有资料记载,演织女,梅兰芳气质宛若天仙,尚小云有大段二黄原板,听起来相当过瘾。
年画中的《天河配》场景不一,戏曲舞台的布景砌末(今之道具)更是争奇斗艳。在“戏迷知音”收集资料中,尚小云演出的《新天河配》是“新制各种莲池、鹊桥布景,荣春社学生摆灯堆字,积木成图”。在天津,台上更是喜鹊搭桥、真牛上场,真山真水、织女沐浴。一次天宝戏院真牛上场,牛郎拉着一只小牛在台上转了一圈刚下场,小牛就一个劲儿地跟演织女的新凤霞起腻,着实吓着了她……
舞台如此丰富,再加上画师们的想象力,七夕年画的《天河配》,也就更加异彩纷呈了。
从《天河配》的年画到当代再创作,七夕题材杨柳青年画既是技艺的传承载体,更是中国式情感的艺术表达,共同构成非遗活态保护的典范样本。这些浸润着手工温度的图画,一直在诉说着“金风玉露一相逢”的永恒情感。
杨柳青年画《天河配》由天津杨柳青画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