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挂科了,还能保研
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真正含义
日期:08-29
日前,南京农业大学在2026年推免研究生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本科生如有一门必修课不及格但补考通过,仍可申请保研。这一政策迅速引发广泛讨论。
有人担心,允许挂科学生保研可能影响研究生招录质量。仔细看该校政策可以发现,这并不是“放水”,而是设置了更全面的综合评价门槛:要求GPA不低于3.0,大学英语四级达460分或六级426分以上,并附加各学院制定的学术或竞赛要求。也就是说,学生必须通过其他方面的优异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事实上,南京农业大学并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学校。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近些年也已陆续放宽了对“一门挂科”的推免限制,打破“一考定四年”的单一评价模式。这种以“黄牌警告”替代“红牌罚下”的机制,其实是对学生持续努力和全面成长提出更高要求。它反映出高教评价体系正逐渐走出“唯分数”思维,转向更加多元、综合的方向。
大学教育鼓励探索,应该允许学生试错,并给予一定包容。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刚入学不适应、社团活动过多或家庭突发变故等原因,导致某一门必修课不及格。如果之后能迎头赶上,不仅在其他课程表现优秀,还在科研、竞赛中脱颖而出,这样的学生显然不该被“一挂否决”。允许补考通过后参与推免,实际上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给那些起步晚但进步快、或敢于挑战高难度却偶遇失败的学生更多机会。
舆论对此高度关注,反映出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敏感。有人担心,综合评价可能会成为新的“钻空子”渠道。这类疑虑也提醒高校,在推进改革的同时,必须建立透明、公正的评审与监督机制。例如,规范补考和重修成绩评定,全面公开科研、竞赛等加分项的认定标准与流程,拟推荐学生的各项材料也应公示,接受师生共同监督。
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方向值得肯定。从只看分数到多元评价,从“一考定四年”到关注成长性,这些都是高等教育理念不断进步的体现。南京农业大学这项政策,为曾经跌倒却坚持努力的学生提供机会,恰恰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真正含义。
当然,好政策还需执行好。各高校应制定清晰的标准、透明的流程和有效的监督,防止落实中出现变样、走形。同时也要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容错”不是“纵容”,鼓励他们全面成长,释放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