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梅兰傲芳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24版:小作文       上一篇    下一篇

  上周六,我和爸妈在北京游玩时,参观了我国京剧大师的故居——梅兰芳纪念馆。

  纪念馆是一座四合院,青砖院墙,朱红大门,清静幽居。进入一个展室,介绍的是梅先生的生平,并展示了他生前在舞台上穿过的戏服、道具等。

  我凑近一件红色戏服细看,胸前金丝密绣凤凰,裙尾手绣牡丹,颈饰珍珠项链莹润如初,华美精湛。许多道具的手持部分已被磨得光滑,可见它们陪伴梅先生经历了无数场演出。

  爸爸说,看到这些,便仿佛看到梅先生当年在舞台上踩着轻快的小碎步,时进时顿,双膝略屈,左手卷水袖于腕间,右手拈作兰花指凌空轻点,定格优美收势。

  讲解员介绍,梅先生11岁登台演出,此后便一直活跃于舞台,国内外演出场次不可计数,出于对京剧的热爱,他乐此不疲。然而唯有一次,他拒绝了演出邀请——那是“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入上海之时,日寇想让梅先生表演,他立刻回绝,并对人们说:“怎么能给鬼子和汉奸表演咱们的国粹!”为此,他甚至蓄起了旦角忌讳的胡须,以卧床绝食表明决心。

  另一展室内是一些文人赠送的书画作品,既有东方传统的水墨字画,也包含带有西方气息的油画。“梅先生一生献身艺术,也始终不忘以君子的品行为人。”爸爸充当起讲解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梅先生在美国演出时曾受胡适照顾,心怀感激,此后胡适在北平期间,他总是设宴款待。一次胡适乘夜船离开上海,梅兰芳得知时距开船仅数小时,仍连夜自外地演出赶至码头,为其送行。梅先生这种“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品行,深深打动了无数人,纷纷与他结为挚友。

  参观快结束时,我端详着院内梅先生的半身像。他眉细且长,凤眼微挑,眼眸清澈,望向远方,仔细看来确带几分清秀之气。

  “梅兰芳,多美的名字!”听我这么说,妈妈解释,这名字取“梅”“兰”二字,既蕴含“梅兰竹菊”的君子之意,又不失梅花兰草的美感;而“芳”字,则象征着梅兰散发的芬芳,暗喻先生在艺坛留下的浓墨重彩。

  指导教师:刘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