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追寻“诗圣”的足迹,和爸爸妈妈来到了成都的杜甫草堂。
“快来看啊!”我指着展牌,“原来杜甫是因为安史之乱才逃到这里的,就在这风景如画的浣花溪边盖了茅屋。”妈妈轻声念着旁边的诗句:“‘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唉,漂泊了大半辈子,总算有个落脚地了。”爸爸补充说:“可惜他只住了四年,离开后茅屋就毁了,现在看到的都是后人为了纪念他重建的。”
走进正门,我们沿着羊肠小道漫步。两旁修竹挺拔,新篁摇曳,绿意盎然,高低错落,清雅极了。竹林掩映下,围墙后的阁楼显得古朴典雅,河畔的茅草屋也透着清新自然。
“这竹子真精神,难怪杜甫喜欢这里!”我忍不住赞叹。妈妈笑道:“环境这么清幽,虽然适合写诗作赋,但诗圣的茅屋总被秋风所破啊。”不远处就是茅屋,小桥跨过潺潺溪流,竹树婆娑,美得像幅画。“快看那边的小桥流水,还有竹影,太美了!”我兴奋地拽着爸妈的袖子。蜻蜓点水,花影扶疏,妈妈也陶醉其中:“是啊,想想杜甫当年就是在这般清幽秀丽里,写出了‘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那样活泼的诗句呢。”
我们来到了草堂的中心——诗史堂。“哇,四年写了200多首诗啊!”我指着展板惊叹。爸爸说:“既有‘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样赞美风光的,也有‘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样忧国忧民、批判现实的。”
我小声读着《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首诗读着真让人难过。”妈妈点点头:“这首诗把对破碎山河、百姓疾苦的忧虑,写得真是痛彻心扉。”
站在诗史堂前绿荫如盖的庭院里驻足沉思,我不禁感慨,杜甫幼时安定富足,成年后颠沛流离,晚年幸而在浣花溪度过一段短暂的安定时光。正因为有了这样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切的情怀,才能写下流传千古的名篇吧。
望着这片承载了杜甫短暂安宁与不朽才思的土地,我心中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敬意更深了!
指导教师:张景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