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我和妈妈去北京拜谒茅盾故居。
之前,妈妈对我说:“你整天为写作文发愁,瞧瞧人家大师的墨迹,或许能添些勇气。”我非常高兴决定前往,仿佛那故居里藏着什么神秘的解药,能解开我笔尖上纠缠的愁结。
走进故居,茅爷爷生活的简朴让我印象深刻。卧室兼书房有一张铁丝单人床,书桌上也只有钢笔和本子等一些写作的必需品。我好奇地打量着,忍不住对妈妈说:“这屋子虽不大,可书架真多啊!”妈妈点点头:“是啊,足足有七八个呢。虽然现在空了,但当年肯定满满当当都是书,这都是知识的粮仓啊。”
一个展柜里陈列着一沓厚厚的手稿。“这是话剧《清明前后》的写作提纲。”妈妈说。我有些不敢相信:“提纲都写了这么多?”妈妈笑了:“所以啊,好文章可不是随手拈来,下笔前的功夫深着呢。”
妈妈又告诉我,茅爷爷人送外号“辫子先生”。我吃了一惊,疑惑地问:“辫子先生?难道他梳着长辫子?”妈妈没有直接回答,只是示意我看展柜里茅盾《子夜》手稿和他幼年时作文。天呐!稿纸上密密麻麻全是修改的痕迹,删节的线条、添加的小字、圈注的圆圈挤满了空隙,真的像一条条细细的小辫子。我恍然大悟:“原来‘辫子’是这么来的呀!”
妈妈让我仔细研究这些“辫子”,我发现了茅爷爷修改文章的“三板斧”。一是“砍”,果断删掉啰嗦的话和没用的句子。“唉!”我叹了口气,“要让我删掉好不容易写出来的句子,真舍不得。”二是“添”,补充精彩的词句;三是“换”,反复替换推敲的字词,力求精准。妈妈在一旁指点说:“‘推敲’典故不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专利’,茅爷爷也这样,好文章都是这样一遍遍改出来的。”
在这里,我还看到了茅爷爷与鲁迅、巴金、田汉等大文豪们交往的书信和照片,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妈妈看着那些泛黄的旧照,感叹说:“和这些了不起的人在一起交流、学习,多么重要。”我用力点头:“以后我一定要多读这些大师们的书,多向他们学习、取经。”
这次参观,仿佛真的为我添了些许面对写作的勇气和领悟!
指导教师:纪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