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青年时期是热衷于功名的,但仕途不顺,在经历了很多的痛苦磨难后,他晚年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不再为名利挂怀,而是安心于“载笔以耕,卖文为活”的生活。
蒲松龄开始对那些虽热衷仕途但正直的知识分子深感同情,因为这些知识分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个人的思想、性格和经历。但在蒲松龄的笔下,并不欣赏和着力歌颂这类人物。
蒲松龄在《黄英》中精心塑造了陶生、马子才两个人物形象。陶生自食其力,靠卖菊花为生;而马子才却认为用花换钱太俗气,认为花只能用来欣赏,增添雅兴。
陶生和马子才的人生观和处事方式不同。马子才看到陶生家门口热闹如集市,心生厌恶,觉得陶生太贪心,甚至想与他断交。然而,陶生并未受到影响,快乐如初。
马子才与陶生的姐姐黄英成婚后,依然十分迂腐,甚至觉得自己的清白被陶家玷污,黄英无奈,只能与马子才分居。马子才觉得孤单,又来找她复合,黄英讥笑道:“东食西宿,廉者当不如是。”
蒲松龄显然更偏爱陶生,赞赏他和姐姐自食其力、不依赖他人的生活态度。蒲松龄将陶家姐弟设定为菊花精,在陶生醉酒去世后,化为一株菊花。菊花作为四君子之一,象征高洁品格,又让人联想到陶渊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趣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寓意深远。
蒲松龄通过塑造陶生这一人物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敬仰和自己的理想。陶生以菊花为命,即使形体变化,仍“有酒香”。作者借菊花抒发情感,不仅赞美了菊花的高洁,还肯定了陶生姐弟冲破旧观念和旧思想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