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志记载:武清古称泉州,汉时为泉州、雍奴二县之地,这是定论。雍奴的命名,自是缘于称为“雍奴薮”的这片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自鲍丘水之南,“南极滹沱,西至泉州、雍奴,东极于海,谓之雍奴薮,其泽野有九十九淀”。故史称这片水为“数千年东南薮泽之雄”。
但此水为什么称作“雍奴”呢?后世专家学者多引后汉《郡国志》的说法:“雍奴,亦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澄而不流曰奴。”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解释是“四面积高曰雍”,“不流曰奴”。宋人李昉的《太平御览》、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明蒋一葵的《长安客话》等书均有类似记载,相沿成典,传说至今。
然细思此说嫌于表相化,似乎未能揭示命名之源起。追溯往古,书史相照,觉得雍奴命名应与“禹贡黄河”相关。
《尚书·禹贡》中记有当年黄河流向“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的话。“九河”的北界据专家考证即在古泉州今天的天津武清一带。《长安客话》和《日下旧闻考》等均有“三沽者,丁字沽、西沽、直沽,并禹迹疏导之处,在武清县境内”之类记载。
当年的禹贡黄河在商、周期间曾有一段千年时间从泉州入海,佚书《周谱》记黄河在周定王五年(前602)才改道南迁。成书于周代的《尔雅·释水》有一段很明确的说法:“水自河出为雍”“雍,反入”“即河水决出复还入者”。“河”在古代是专指黄河的代名词。《尔雅》这段话有两重意思:一是水自黄河来且有交集的水方可称“雍”,二是水的回流反入、黄河水在此有所回环方为“雍”。而雍奴薮则完美地具备了这两点:北上奔涌而来的黄河、遇上东来的海潮阻挡,再与东南流的沽河(即潞河、今之北运河)、氵纍水(即今之永定河)等诸水同汇于雍奴薮内,形成逆河,上溯至杨村等“三杨”之地,然后归海。古人对此还给雍奴薮起了个“笥沟”的名字,“笥”是收纳饭食、衣物的方形器,引申为汇聚之意。因此笥沟也被认为是北运河的一段,也就是说雍奴薮也被古人纳入古沽河、潞河的一部分。
雍奴之“奴”字本意与水无关,只是在与“挐(字左边加三点水,音入)”通假后才具有了“水停滞不流”的意思,《说文解字》解释为“渐湿也,从水”的意涵,且有了濒海低湿、斥卤之地的含义在。这与雍奴的情境完美相合,让我们领略了古代先贤在目睹了河海入雍、波涛壮阔之景命名的苦心孤诣。当初的雍奴正字应该是“雍挐(左加三点水)”,音读“雍入”。我们现在读写的“雍奴”二字应该是后世简化、渐为讹变的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