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帝乾隆出巡,“匾额文史”上一篇《皇船坞泊存安福舻》说衣食住行末一项,这一回谈第三项:住——在封建时代,天子出巡行止称“驻跸”。
乾隆年号计60年。一甲子的岁月至半程时,经过两次来津巡视的铺垫,再来的兴致被调高。其标志,便是乾隆三十年(1765)柳墅行宫的兴建。由头嘛,嘉庆年《长芦盐法志》记载很是得体:“长芦通纲商人呈请购材恭建,预备巡幸驻跸之所,由巡盐御史高诚奏准,众商公捐公办。”盐商自愿出钱、盐官主动请旨,要营造个下榻的处所,恭候圣驾。由此,民间园林、官署园林之外,天津添了一处规模可观的皇家园林。得体的,还有位置安排。这部志书卷十九《营建》,柳墅行宫首屈一指;卷二十《图识》又将其列为第一图,直隶河南两省引地图、天津府城图乃至盐场图,概在其后。
行宫选址海河东岸,道光年《津门保甲图说》记其在唐家口之东、田家庄之西,相当于今大光明桥沿河稍下。论景致,虽比不上泗水源头泉林行宫的一众涌泉在庭院,比不上盘山之麓静寄山庄的远山近壑,天津行宫与沽水流霞为邻,又广植柳树,也是不错的环境了。
柳墅行宫大体上与河流平行,坐北朝南。西侧宫墙居中处向河开门,岸边立东西向牌楼,乾隆题额“柳墅瀛津”。大门外设朝房辇房,二门外设军机处。大墙340丈,四围内两个功能区,北区殿堂,南区园林。前殿偕乐堂五间,内殿播醇斋五间、海棠厅三间、校签室三间,均挂御笔匾联。这些主要建筑,以游廊围拢。此外,还有两层的佛楼,三层的阿哥书房,有照殿七间、后殿双层,有西洋戏台、大戏台各一座。建筑物的开间,总数500有余。嘉庆年间的记载说,“宫墙甬道、内外朝房、殿阁楼台、溪桥山石以及林木花卉、鹤鹿禽鱼,靡不具备”。乾隆朝建了不少行宫,若要从中分出“目的地行宫”为一类,柳墅可算一例,其规模也是相称的。
柳墅行宫建成后,乾隆八次来津。乾隆三十二年(1767)三月首次入驻,转天去大沽观海看盐场。两天后再入驻,4天后返程。在行宫停留,借用宾馆旅社的说法,是2天1夜加上5天4夜。其后七次到柳墅,乾隆三十五年(1770),5天4夜;三十六年(1771),4天3夜;三十八年(1773),5天4夜;四十一年(1776),4天3夜;五十三年(1788),6天5夜;五十五年(1790),4天3夜;五十九年(1794),6天5夜。历次总和,共41天。
乾隆为柳墅行宫写诗54首。第一首题《至天津策马由府城观民阅河遂至行馆驻跸》,初识柳墅,有句“地当南北舟车要,水会东西河海循”,讲天津的区位优势。偕乐堂、播醇斋、海棠厅,几乎是每次必选的诗题,有句“柳墅海河滨”,并注“此处有古树,而柳最多”。海棠厅因树得名。赶不上花期,“两度海棠俱未开”,便以“戏题”冠诗题,来一点调侃。及至写出《海棠厅花正开因成是咏》,已是四到柳墅。1776年,第五次来时,赋诗《柳墅行宫八咏》,分别为柳径、石屏、曲池、横桥、偕乐堂、播醇斋、海棠厅、校签室。此后来津,这八咏成为“保留节目”。
《忆故大学士忠勇公傅恒用去岁临第赐酹诗韵》,乾隆三十六年这首诗保留的信息是,头一年,北归的征缅经略傅恒曾在天津晋见复命。17年后,有诗《柳墅行馆中有辛卯忆大学士傅恒之作见之怅然既而快然因用旧韵》,表明乾隆的天津诗稿就保存在行宫里。对于这些手迹,《长芦盐法志》还逐一登载了绢本纸本、用玺印文。柳墅行宫的藏书,则有卷帙浩繁的《古今图书集成》。
乾隆曾“宴众商于柳墅行宫”,《上巳日赐御前大臣侍卫等食》《临门赐食得句》等作品,记下以行宫为场地的活动。这场合,还曾接待安南使节。可见外膳房15间并非虚设。乾隆五十三年,清军“进剿”台湾林爽文义军,得手后,柳墅行宫临时加演“廷讯”一幕。
乾隆五十五年,一位皇子相随住进柳墅。18年后,当年皇子再至天津行宫时,以嘉庆为年号,已继位13年。这位自言此行“悉遵先朝旧仪,不可阙也不敢过”的嘉庆帝,依样写了《柳墅行宫八景》诗。此后,柳墅行宫再无驻跸。道光二十六年(1846)“奉裁变估”,由建至毁,历经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