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多少次,去昆明都会去拜谒聂耳墓,每一次去的心得都不一样。前不久,我再次去昆明的西山拜谒聂耳墓,只不过这次可以坐缆车了。我坐的缆车驶过了浩瀚的滇池,波涛滚滚的滇池水就在脚下奔涌着,有了一种雄壮感。抬头望不到边的滇池好像是从天上倾泻过来的,气势磅礴,给拜谒聂耳墓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缆车在西山的半山腰停下,没走几步,就从绿荫茂密的树叶缝隙,看见了那座白色而圣洁的聂耳墓。因为前几次都是爬上来的,而这次是坐缆车上来的,就觉得和聂耳墓一下子亲近了许多,瞬间就可以扑过去。
我拾阶而上,不久就到了聂耳墓跟前。聂耳墓如一把月琴,平台为琴身,墓在琴的头里。墨石墓碑正面庄重雕刻着“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后面镌刻着郭沫若先生撰写的墓志铭。我站在聂耳墓前许久,脑海里浮现着聂耳年轻而帅气的一张脸。聂耳是那么富有激情和志向,在日本神奈川县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被海浪吞没,那年他才23岁。就是那年,他写出了《义勇军进行曲》。他作曲的时候,国内到处弥漫着战争的空气。当时田汉正在为筹拍电影《风云儿女》而奔波,还被四处通缉。在危难时刻,田汉写信向聂耳求助。聂耳毫不犹豫地为电影《风云儿女》撰写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激扬澎湃。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1995年在天津举办第四十三届世乒赛时,我有幸参与了一个项目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得以站在比赛现场观看激烈的比赛。当中国队获得世乒赛冠军的时候,新建成的体育馆里有上万人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面对着冉冉升起的国旗,共同高唱国歌。那时候,我觉得浑身热血沸腾,甚至连眼睛都湿润了。在国歌的气氛带领下,整个场馆观众的情绪达到了沸点,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我每次唱起国歌,都觉得歌词的意义依然那么重大,唱起来是那么铿锵有力,谁也无法动摇这首歌词的现实意义。
去年我们去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到了贝尔格莱德的中国大使馆,天色已经黑下来了,只留着一缕夕阳在云端等着我们。我们肃穆地走到三位烈士的墓碑前。看着三位烈士的雕像,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不知道是谁轻声唱起了国歌,我们都跟着唱,觉得这时候唱国歌是再合适不过的表达。歌声在贝尔格莱德大街上徘徊着,也吸引着过路的人群。他们围拢过来,我们就觉得更有一种力量。三位烈士的墓碑前,摆满了鲜花,鲜红的花朵在橘红色的夕阳笼罩下,显得很是亮眼。
离开西山的聂耳墓时,已经是黄昏了,突然吹过来一阵山风,让有些闷热的天气有了一种凉爽的感觉。我一步三回头,看着聂耳墓逐渐消失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之中。再坐缆车下山的时候,滇池的水在黄昏的侵蚀下变成了一片金黄色。我回头看着西山,已经看不见聂耳墓,但那首庄严的国歌仿佛还在滇池上空响彻,震撼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