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农村盖房子,开槽砸地基都是用夯,砸夯就成了盖房子时最热闹、最庄重的仪式之一。它就像盖大楼的奠基仪式,但又比奠基仪式多了民间习俗——夯歌。
记得小时候,村里谁家要盖房子,砸夯便是头等大事。那是一个需要很多人齐心协力的时刻,也是展示村里凝聚力的舞台。砸夯的队伍通常由八个人组成,分成两组,每组四人,分别抱住夯两头的木杠。再就是要由村里最幽默的“金嗓子”来打号,他可是砸夯队伍的灵魂,不仅指挥着节奏,还要用诙谐的夯歌调动大家的干劲。一些插不上手的老人和妇女,站在一旁听着打号人的号子,分享着快乐,也有的小声跟着一起喊,还有的当起了监督,看谁没有出力就会喊上一声,孩子们则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捉迷藏。歇息时,主家会端出一簸箕自己家炒的大瓜子,给砸夯人送上开水和墨菊牌香烟。
石夯的形状像半截碌轴,底部平整,两侧绑上粗木杠,方便大伙抬举。在开始砸夯之前,主家还会举行一个简单的祭夯仪式,祈求平安顺利。打号人会在夯头上绑上红绳,用红纸条写上“大吉大利”,然后用酒浇洒夯头。这些仪式虽简单,却充满了庄重与期待。
砸夯时,打号人高声喊起夯歌:“兄弟们哪,加小心哪!”众人齐声回应:“嘿哟,嘿哟!”打号人接着又喊:“哥儿几个稳稳地抬呀,嘿呦了,嘿呀!一夯挨一夯呀,嘿呦了,嘿呀!”随着号子声,大家齐心协力将石夯高高抬起,再猛地砸向地面,发出“嗵嗵”的巨响。那夯声,那歌声,交织在一起,如同战鼓,激励着每一个人。打号人还会即兴发挥,比如看到有人偷懒,就会唱道:“这夯有点怪呦,不抬起不来呦!”偷懒的人听到后,立刻精神抖擞起来。
砸夯不仅是个力气活,更是一门技术活。石夯的起落必须精准,稍有偏差,不是砸偏就是砸到脚上。打号人凭借多年的经验,用夯歌把砸夯人的动作协调一致,让石夯精准地下落,确保地基平整而坚实。在砸夯的过程中,大家的配合默契无比,那是一种无声的团结,一种乡村独有的凝聚力。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砸夯逐渐被电动夯机取代。如今村里盖新房,再也听不到那悠扬的夯歌,看不到众人齐心协力的场景,但那整齐的夯声已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它是农村的根,是生活的本,是岁月深处一首质朴而动人的泥土情歌,更是对乡村精神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