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出炉,馒头出锅,无需华丽,单就那么朴朴实实,也要惹人垂涎。可见的松软,可及的原麦清香,忽然就使人饥饿。那样的时刻,让人激动极了,甚至还有微妙的罗曼蒂克。
哪怕是不善厨事的人,也知晓这蓬松与清香,离不开酵母的点睛。
酵母先是像种子一样沉睡着,遇温水、空气、糖分,转而复苏。和好的面,要让它醒一醒。让谁醒一醒?自然是酵母。只要一点时间,一点时间就好,时间即妙药妙方。
像清晨等梦醒来一样,像春天等大地醒来一样,等待酵母醒来。长夜尽头的第一道阳光,凛冬过后的第一缕春风,何尝不是另一种酵母呢?
在袋装酵母之前,各家贤妻良母用的是老面,也叫酵头。发酵好的面并不用尽,留一团养起来,让酵母菌在下一次发酵中,点化另一场脱胎换骨。贤惠至极的女人,知道如何养好酵头,不会变质,亦不会失效。随存随用,随用随存,周而复始,日日可从厨下端出一屉雪白松软的面食来,要一直永续永恒下去的样子。女人给人感动,家也给人感动。
我在厨事上平平庸庸,至今不能将酵母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一个面包完美出炉,或者让一笼馒头顺利出锅,就这点,真不可爱,真不好玩。
不过,我有另一种使得还不算坏的“酵母”。
煮字的人,张罗的是纸上厨事。每天,知道差不多该收尾了,就此打住,不再写下去。留一点线索,隔日再续,留一截路,明天再走。就像被留了一个线头,第二天就可以更轻松地开始,而不必苦苦寻路觅端。
酵母,某种意义上,也是“灵感”。区别在于,酵母可量化生产,灵感却不能批量制造,于是,前人已有指点:珍惜,并最大化利用每一个灵感,莫辜负。这话,厨下贤惠的女人们说不出来,却做得比谁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