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店竟敢做医美
谁来保护我们的孩子?
日期:08-27
近日,辽宁绥中县一名未成年女孩在当地一家理发店接受提眉手术,术后脸部被缝80多针并留下明显疤痕,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官方通报称,该理发店并无医疗执业许可,操作人员也未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目前已被责令停业。
“未成年”“理发店”“医美”“80多针”——这些词语交织出一幅触目惊心的画面。不少网友直呼“看着就疼”,也有人愤慨:“理发店也敢动手术?真是要钱不要命!”
“理发店做医美”不过是非法医美乱象的一个缩影。尤其每年暑假,类似事故频发,受害者中不乏未成年人。操作场所更是五花八门:理发店、美容院、酒店公寓……这些非法行医者以“低价变美”为诱饵,利用消费者的“颜值焦虑”,代价却是他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这类非法医美服务正加速向下沉市场蔓延。三四线城市和县域地区往往监管薄弱,消费者对医美风险的认知有限,也缺乏辨别机构与人员资质的能力,无形中为黑色产业链提供了土壤。
许多非法场所藏身于“美容工作室”“理发店二楼”“美甲纹绣店”,甚至提供“上门服务”,隐蔽性强、流动性大。若非顾客举报,监管部门往往难以主动发现。此次涉事场所正是理发店的二楼,具有隐蔽性。非法医美日益分散隐匿,而监管力量有限,跨部门协同机制仍待加强。卫健、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的合作需更加顺畅高效,才能实现有效打击。
不少青少年盲目追求医美,也与社会上某种偏狭的审美观念有关。一些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外貌,传递出扭曲的价值观,使不少青少年与家长陷入“颜值焦虑”,试图通过医美提升所谓竞争力。非法机构正是瞄准这一心态,一边制造焦虑,一边以低价吸引缺乏社会经验的年轻人,使他们忽视安全风险,成为被“收割”对象。
面对“颜值焦虑”与非法医美双重泛滥,必须多方协同、全链条治理。监管部门应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推行“黑名单”制度和有奖举报,对非法从业者实施“行业禁入”,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可借助大数据监测可疑广告与线上引流,实现精准打击。行业自身也应加强自律,普及“三正规”概念——正规机构、正规医生、正规产品,推动信息透明,帮助消费者做出理性选择。
对公众而言,尤其是青少年与家长,必须认清医美本质是医疗行为,而非普通消费。追求美应以安全为前提,选择正规医疗机构与专业医生,切勿被低价和夸大宣传迷惑。社会也应当创造更包容的环境,鼓励每个人自信成长,不被单一审美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