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一直犹豫要不要出国读书,大半年来,她隔三岔五反复就这个问题来问我意见。刚开始,本着为朋友提供情绪价值的想法,我会认真跟她分析利弊,觉得这几乎是个“拎包即走”的事。后来,面对她的问询,我已经变得不耐烦,终于撂了狠话:就你纠结的这时间,早把事情办完了。
我常常也是这种自陷困顿的犹疑之人,因此与其说是对朋友的磨蹭感到不快,不如说是对被她唤醒的自我感到惊恐又厌烦。
关于快速做决定这件事,其实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人给过我直接的教育。那时我20多岁,总觉得世界就是个高危大黑洞,每走一步都战战兢兢。小到连中午吃什么这种事,我都要犹豫很久。
有天中午开始下起小雨,我站在公司门口犹豫着该不该去买把伞。一位同事走过来,问我:“你准备去吃啥?”我说有点想去附近的日料店。她冲我一笑:“那还等什么,走啊!”话没说完,人已经冲了出去。我也不自觉地跟着她走进了雨里。我们点了物美价廉的定食,她连说好吃,让这顿临时起意的午饭变得非常愉快。我问她:“你为什么能这么快行动起来?”她说:“做任何事情,我给自己下决定的时间限定为三秒。更何况,只是吃个饭而已。”
熟识之后,我发现同事跟我一样,来自农村家庭,异地谋生,并没有什么有恃无恐的资本。因此,对她下决定之迅猛,我深受震撼。此后,我一路见证她转行,开展自己的事业,异常踏实地积累了财富和名望。有人可能将之归结于运气,但我知道,背后始终是她超强的行动力在起作用。
多年后,虽然我已经不似当年谨小慎微,但试图捡起自己曾想要做但一直没做的事时,发现做决定仍然无法像那天中午冲进雨里那样,仅需三秒。
我一直想要搞清楚无法快速决策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最初我认为是完美主义作祟。后来我又将之归咎为缺乏安全感,我恐惧于选择不够慎重可能带来的风险,担心生活由此走上不归路。
但最近几年,我发现根本原因,是在于自己没有成长,从而害怕真正承担责任。虽然已经意识到“人生是旷野”,心态却始终是“象牙塔里的应试生”。
以前我们参加任意一堂考试, 时间一到必须交卷,然后认领自己的分数。我们要承受的后果,也只是纸面上那个分数。但生活不一样,需要自己出题,自己构建考核体系,自己探索答案。我们要承担一切责任,为自己的错误支付成本。
因为害怕承担选择的后果,我总想找那个相对正确的答案, 让自己少点风险。长此以往,就丧失了解决问题的历练机会。但所谓成长,本来就是一个学会自负盈亏的过程。
小刀
(摘自《时代邮刊·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