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为什么会出现“审丑”现象(3)
内心向往、渴望的不同。
人感到愉悦、产生积极情感的原因都是不同的。有的人渴望有自己的心理安全感和边界感,比较喜欢偏冷漠的人,认为不向别人袒露心声,自己就不会受到过度的关心。有的人内心孤独、渴望被看见、被接纳,因而喜欢热情、主动的人,与冷漠的人在一起就很不自在。
这样,你是不是就理解了人与人的审美为何有巨大的差异,因而更能包容他人的审美,更能走出自己的“审美褊狭”了?
“存在即合理”——理解了人的主观审美会受信息和心理的影响,你就更容易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分歧了。所有的差异都合理,是不是意味着审美品位就没有高低之分了?其实不然,审美品位是有高低的,只有人对美产生的情感是没有高低之分的。
如何理解审美品位的高低
举个例子,我爷爷年轻时就喝我们本地的烧酒,我爸爸买给他的茅台、五粮液,他都觉得不好喝。你觉得我爷爷对酒的审美品位是低呢,还是只是他的审美与大众不同而已?我可以告诉你,这是对酒的审美品位不高。一个对酒有品鉴能力的人,不一定觉得茅台、五粮液比烧酒好喝,但是他知道,这些是好酒,有它的独特性,只是他喝不惯。
能识别出习惯和审美是最基本的审美能力。
我爷爷对酒是谈不上审美的,就是习惯一种口味,在这种习惯里获得了喝酒的愉悦体验而已,所以他对好酒,是没有鉴赏能力的。把习惯之外的一切,都归为不好,这就是一种审美上的褊狭。
审美的高低,在对一些事物的鉴赏上,是有体现的。
什么是审美差异?什么是审美高低?在一定客观标准上的不同体验,就是差异;对客观事物的不同鉴赏能力,就存在高低。
比如,音乐老师从专业鉴赏上说A和B两个小朋友的音色、腔调都不够好,唱歌都不算好听。A家长说,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我家孩子唱歌很好听,都在调上。这不是差异,是“听不出来”,是对音乐缺乏鉴赏能力。
B家长说,我家孩子唱歌是不够好听,但是她唱歌的时候很认真、表情很可爱,让我觉得她的歌都变好听了。这就是知道歌声在客观性上不够动听,但是主观情感上弥补了这部分不足。B家长对音乐的欣赏、对自己产生的情感体验,都是有感知能力的。
北京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