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把子,也叫扎苇把子,是用芦苇或高粱秸秆为材料扎成捆。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们对此都不陌生。我小时候最爱在扎把子的场地玩,可以在芦苇中翻跟斗,累了就躺在上面歇着,沾一身芦苇絮。那段日子仿佛带着熟悉的芦苇香,总能让我心里涌起温暖的涟漪。
扎把子需要耐心和技巧,要捆得均匀、结实,扎好的芦苇把竖在地上,要像棍子一样直。当时村里有位大伯的手艺在十里八村都有名,谁家扎把子都请他帮忙。扎把子时,他先准备好“扎把子扣”。“扎把子扣”是一根三尺左右的钢丝绳,两端带鼻扣,一头固定在一根短圆木上,另一头固定在地上。干活时,要将买来的芦苇、自家地里的高粱秸秆码放在脚旁,然后把适量高粱秸秆夹到芦苇中间,增加把子的挺度,用“扎把子扣”的钢丝绳绕芦苇一圈勒紧,把木楔插进钢丝扣里固定。然后,脚踩木楔防止松动,用“要子”(用麦秸编制成的长绳)拧紧后,松开钢丝扣,用木楔顶住拧紧的要子,用木榔头把木楔楔进芦苇把中间,轻轻一拧,撑开另一头,再抓一把芦苇续进去,接着捆下一道要子。他的动作熟练而有力,要子在他的手中上下翻飞,仿佛是一场无声的舞蹈。捆到一定长度后,用铡刀截断,一个结实的把子便扎好了。
大伯很喜欢一边干活一边传授经验:“扎把子要扎得紧,要子的间隔要一样长,这样才不容易散。这就像做人,要脚踏实地,不能马虎。”当时我还小,听得似懂非懂。
有一天,我忍不住问大伯:“大伯,扎把子和做人怎么会有关系呢?”大伯停下手中的活儿,认真地说:“孩子,你看这把子。要是扎得松松垮垮,一阵风就能吹散;可要是扎得紧实,哪怕风吹雨打也不怕。做人也一样,做事要是敷衍了事,到头来肯定一事无成。只有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才能站得稳、走得远。”说着,他拿起一根芦苇,轻轻摆弄着,继续说:“一根芦苇很单薄,但捆在一起就能变得很结实。人也一样,要学会团结,这样才能更有力量。”
大伯的话虽然简单,却让我印象深刻。后来,我开始接触更多复杂的事情,才渐渐明白大伯用扎把子这个简单的小手艺,教会了我做人的智慧。
如今,扎把子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再也看不到用芦苇把子搭建的屋顶。然而,每当我回到老家,看到那些老房子屋顶上的苇把子已经发黑,却依然坚固,心中便充满了感慨。它们就像岁月的见证者,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