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功能越多,烦恼越多? 儿童电话手表须回归初心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04版: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买电话手表的第一个月,儿子的作业错了一堆。”一位家长无奈说道,“老师反映他上课总摸手表,群消息一响就低头。”儿童电话手表,这款本为守护孩子安全而生的设备,几年间快速进化,从只有通话、定位的“电子保镖”,变成了兼容社交、支付、拍照、甚至写作业的“腕上神器”。它试图让父母安心,却也可能让孩子分心,暗藏新的风险。

  儿童电话手表支持“碰一碰”加好友,让孩子像大人交换名片一样拓展朋友圈。不少孩子放学路上用它听故事、发语音,不亦乐乎。然而,这些便利也筑起了隐形的“社交门槛”。由于不同品牌手表之间往往无法互加好友,孩子们的社交圈无形中被品牌划分。正如一些网友调侃:“在小学生的世界里,只有小天才和‘其他手表’。”甚至同一品牌中还存在着型号之间的“排序”。儿童社交,也因此多了一层攀比的阴影。

  而随着摄像头像素提升、社交功能增强,隐私泄露与网络安全的风险也在低龄化蔓延。不少家长发现,孩子的电话好友列表中偶尔会出现陌生人,有的诱导购买游戏皮肤,有的进行不良引导。四川就有一名10岁小学生在手表社交群中,被冒充儿童的骗子以“送礼物”为由诈骗。原本的“安全防线”,反而成了“风险入口”。

  面对这些问题,各方已开始行动。今年5月,工信部就《儿童手表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明确提出:儿童电话手表不可预置游戏、小说等娱乐程序,应支持设置使用时长和时段,禁止应用程序充值。这意味着政策正推动行业回归“安全”本位,遏制过度娱乐化。

  而电话手表是用来促进学习,还是沦为娱乐玩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如何引导和管理。有的家长推出“积分换使用时间”制度:完成作业可兑换15分钟社交时间,考试进步允许使用拍照功能。也有老师建议,建立清晰的使用边界,比如睡前一小时上交手表,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公安机关则提醒,家长应定期检查手表的隐私设置和联系人列表,防范陌生人的添加与诈骗。

  让儿童电话手表真正助力成长,而不是成为童年“负担”,仍需制造商、家长与学校三方协作。厂商应停止在娱乐功能上“内卷”,重新聚焦定位、通话、安全等核心需求;家长要主动介入,不能把手表当作“电子保姆”;学校也可进一步明确校内使用规范。手腕上的这块屏幕,不该绑定孩子的社交身份,更不应助长攀比和焦虑。它该回归的,始终是守护孩子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