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农村房子都是自己家盖的,一水儿的土坯房,冬暖夏凉。盖房子,首先就要脱土坯,说白了,就是用胶泥做砖头。
那时,我常常看到村里的大人们在房前屋后忙碌着脱坯。他们会找黏性好的胶泥土,围成一个大圆圈,然后往圈里浇水,水渗入土中,泥土变得松软而有黏性。接着,就用铁锨将泥土翻搅,让泥土与水充分融合,他们光着脚,站在泥堆上,用力地踩踏,脚下的泥土在他们的踩踏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踩得越实,泥巴就越有劲儿,然后再往泥堆上撒一层麦滑秸。麦滑秸是用铡刀铡过的,长短正合适,用三齿耙反复捯散和泥融合到一起,再将泥从一头向另一头翻个,来回翻两次,泥就基本和好了。和好的泥还要闷一会,因为麦滑秸在泥里一闷会更软,更有拉力,这样脱出来的坯才有韧劲更不容易裂。主家会借着闷泥的时间做些准备,帮忙的人们有的掏出烟袋锅抽上一袋,也有的用旧月亮牌儿(月份牌儿)卷上一袋烟,抽着烟说着笑话,经常是引得大伙捧腹大笑。
泥闷好了,准备工作也做好了,就开始脱坯。脱坯多是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脱坯,一个人供泥。供泥的人将搅拌好的泥巴铲起,放入一个木制的坯模中。那坯模是一个长方形的木框,简单而实用。脱坯的人用拳头将泥巴压实填满,把多余的泥去掉,撩些水到坯面上,用抹子抹平,最后猛地一扣,提起坯模,一块方方正正的土坯就出来了,然后在水桶里把坯模洗净,重新摆好,继续脱坯。脱坯的人是倒着向后干活的,脱一块坯倒退一步,一列排到头再重新起一列,脱好的坯像麻将牌一样,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摆成一条条长龙。脱坯时要屈膝猫腰,两只手不停地忙活,一天干下来腰就直不起来了,村里人都说脱坯是最累人的体力活之一。
脱好的坯经过一段时间逐渐晾干、变硬。这时要把坯立起来晒,让下面的一面干透。晒土坯时就怕遇上下雨。下小雨时,人们会用塑料布和苇席苫盖好。如果遇上大雨或者暴雨浇灌浸泡,这些防护措施就没用了,几天的劳作也化为泡影。
土坯干透后,要立着码放在一起,这样容易通风,等盖房子时就可以用来砌墙了。
如今,脱坯这种古老的劳作方式已经逐渐消失,但我回忆起在农村老家脱土坯的事,心里就暖烘烘的。那些泥巴的味道、忙碌的身影,还有那些简单的快乐,都成了我记忆里最珍贵的部分和无法磨灭的文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