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湿棉被裹八仙桌 推着“土坦克”冲碉堡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04版:特稿       上一篇    下一篇

  年近百岁的孙业满,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记忆也跟着年纪添了些模糊,但只要唱起那首新四军的老歌,声音立刻洪亮又清晰:“我们是新四军,我们是一家人,战斗在一起,生活永不分。同生死,共患难,大家一条心……”从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到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这位老人在百余场战斗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胸前挂满的勋章,见证着他的热血青春与无悔担当。

  初心萌芽

  苦难岁月的参军抉择

  1926年,孙业满出生在安徽庐江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童年的记忆里,“饥饿”与“寒冷”是挥之不去的底色——冬天穿的棉袄布满破洞,手上冻疮结成硬块;青黄不接时,挖野菜充饥是常态,夜里饿到心慌难眠是家常便饭。早早失去父亲后,母亲也因生活所迫离开了家,年幼的他只能跟着弟弟,在奶奶的照料下相依为命,慢慢长大。白天带着弟弟去田埂上拾柴,晚上帮奶奶烧火做饭,小小的手总在忙活,比同龄孩子更早尝到了日子的难。

  更让人心悸的是鬼子的铁蹄,下乡“扫荡”时见什么抢什么,家里本就不多的口粮常常被洗劫一空,牲口也早就被抢光了。“为了翻身求解放,为了把鬼子赶出中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必须拿起枪。”少年孙业满的心里埋下了参军的种子。而当地新四军部队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战士们训练间隙帮老乡修房挑水,教大家防备“扫荡”,还常把节省的口粮分给家里困难的乡亲。这份扎根百姓的深情与保家卫国的担当,让他更加坚定了参军的决心。

  1942年,他跟着游击队拿起了枪。刚开始扛枪的时候,枪身沉甸甸的,压得肩膀有点酸,但心里那股打鬼子的热乎劲儿足得很。第二年冬天,正式转到新四军,那时候他还是个半大孩子,却已经憋着一股劲儿往前冲。成为新四军战士后,他跟着队伍一次次埋伏打鬼子,帮乡亲们把这些侵略者挡在村外。1945年,他光荣加入了共产党。入党那天,他攥着拳头宣誓,心里牢牢记住了一句话:“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这成了他此后几十年身为共产党员的行动准则。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跟着队伍好好干,把鬼子打跑,让老百姓过安稳日子。

  烽火铸魂  枪林弹雨的成长印记

  穿上军装的孙业满,在训练场上挥洒着汗水,长跑、爬障碍、练格斗、学刺杀,军旅生涯不仅让他练就了一身本领,更收获了生死与共的战友情。而一场春节前的战斗,成了他记忆中最深刻的年节。

  那年春节临近,部队得知附近据点里盘踞着鬼子和伪军,主动请战要拔掉这个“钉子”。孙业满所在的班作为先头部队,趁着夜色乘船潜伏到据点附近。天快亮时,敌人防备最松懈的时刻,他们悄悄剪开铁丝网,为大部队打开了冲锋的缺口。战斗中,面对东侧碉堡射出的火舌,副班长张业清想出用浸透水的棉被铺在八仙桌上做“土坦克”的妙招。三人推着这个简易掩体匍匐前进,湿棉被被打得千疮百孔,却成功抵近碉堡,投出的手榴弹在爆炸声中击溃了目标。这场战斗缴获了50多支枪,当战士们扛着战利品返回时,村口早已挤满了敲锣打鼓的乡亲。“那是我过得最难忘的一个年。”老人笑着说,眼里闪着光。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孙业满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诸多战役。1949年渡江作战中,他随百万大军冲破敌人炮火,“江面炮弹呼啸,我们扒着木船冲锋,子弹打在船板上噼啪响,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冲过长江就是胜利!”最终胜利渡过长江,这胜利来得太不容易了。在渡江战役中,他随部队冲锋在前,在枪林弹雨中坚守岗位,用热血践行了使命。

  抗美援朝战场是他一生最深刻的记忆。当时他所在的部队前往朝鲜战场接防兄弟部队,面临着极为恶劣的气候和自然环境,还不断遭遇敌人飞机大炮的轰炸。为了冲过敌人的封锁线,他们一路跑步前进了30里路,这一路大家都没顾上吃饭。“雪没到膝盖,战友的脚冻得流脓,却没人喊苦,互相搀扶着往前冲”。等跑完这30里路后,他们才拿出从国内带过去的压缩饼干,边行军边吃。敌人的飞机轰炸、炮击不断,战友们一个个倒下,他却越战越勇:“面对轰炸炮击,我们没有一个人害怕。我抱着机枪扫射,心里只有‘不能让他们白白牺牲’的念头。”他在朝鲜战场的多个阵地参与战斗,用热血诠释着军人的担当。

  丹心不老  岁月深处的精神守望

  在战火中,孙业满与副班长张业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训练时张业清总手把手教他练枪法、讲战术,行军路上遇到难走的路段也会帮他搭把手,两人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扶持。后来在战斗中,张业清脸部负伤退出前线,这让孙业满心里很不是滋味。“战场上生离死别是常事,很多战友走着走着就不见了,”老人轻声说。没想到几年后的淮海战役中,已是排长的孙业满竟在自己连队里见到了新来的副指导员——正是张业清。“他拉着我看他脸上的伤疤,笑着说‘你看,这是鬼子给我盖的章’,我们俩握着对方的手,笑着笑着就沉默了,心里却暖得厉害。”这份重逢的喜悦,成了硝烟中的一抹温暖。新中国成立后,两人虽在不同地方工作,却始终保持着联系。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孙业满没有选择转业,而是跟着部队投身国家建设。离休后定居天津西青区的他,成了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第一位近百岁的离休老兵。这些年,他总爱深入部队和学校讲革命故事。去学校时,孩子们会围坐在他身边,眼睛亮晶晶地盯着他胸前的勋章。去学校时,孩子们会围坐在他身边,眼睛亮晶晶地盯着他胸前的勋章。“每次讲完当年战场上的故事,孩子们就会凑过来摸我胸前的奖章,我会指着其中一枚说‘这是和战友们一起出生入死拼来的荣誉’,孩子们听得眼睛瞪得圆圆的,小脸上满是认真”。

  去部队给新兵讲课时,他还会挽起袖子示范当年的刺杀动作,“现在装备先进了,但拼刺刀的勇气不能丢!你们看,出枪要快、准、狠,就像保家卫国的决心一样,不能有半点含糊”。这些年,他总拿出自己的积蓄给困难学生捐款,一心想帮孩子们完成学业、迈向新目标。老人常念叨:“我小时候没书读,不能让娃们也这样。”朴实的话语里藏着一位老兵对下一代的牵挂。

  孙业满胸前的勋章,每一枚都藏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战斗记忆。抚摸着那枚在战斗中获得的、磨得发亮的立功奖章时,他会轻声念叨:“这枚奖章应该给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他们为了掩护我们炸碉堡,永远留在了那里。”摸着胸前那枚记录党龄的纪念章,又会跟子女们说:“入党时宣的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这话要守一辈子。”还有那些印着“胜利”字样的抗战纪念章,他总说:“这是国家给所有抗战老兵的荣誉,更是给那些没能等到胜利的战友们的。”

  在老人99岁生日前夕,西青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来到孙业满家中,手捧有“寿”字的蛋糕和鲜花,笑着向这位老寿星道贺:“孙老,提前祝您生日快乐!”“组织对我们离休干部照顾得无微不至,我很感谢党和政府的关爱!”老人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眼里满是感动。负责人拉着他的手说:“您不仅是抗战老兵,更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记者 穆德旺 摄影 西青区军休所军休干部 刘念胜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