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为什么会出现“审丑”现象(1)
大脑里存储的不同信息、内心不同的向往、渴望,会让人产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审美差异。你可能有疑问,审美有差异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有一些明显的“丑”,能被追捧?
比如,时尚界一些怪异的“秀”,一些大牌的丑衣服、丑鞋,一些五官不算端正的长相都被追捧。
我们以事物具备一定的和谐性、平衡性、对称性、层次感、节奏感等为美,以杂乱无章为丑。
客观上,审美和我们大脑存储的信息有关;主观上,它和我们内心的向往、渴望有关。
“审丑”的主观性:你眼中的“丑”可能是别人眼中的“美”
拿我们最熟悉的饮食文化举例子,我是黑龙江人,出生在一个县城,当地有一种很珍贵的食物,我非常喜欢吃。后来我到了苏州,很长时间没有吃到这个食物,有点儿馋了,就让家人寄了一些给我。食物到了后,我请朋友们品尝,可是他们看了觉得不可思议——这黑乎乎的东西,你怎么能吃得下去呢?
你看,这就是大脑存储的信息不同,我从小就吃,习惯了,它是我很熟悉的东西,但是对没见过的朋友来说,它却太陌生、太吓人了。
比如,我们常听说广东、广西的朋友们吃一些很小众的食物,也觉得难以接受。但在他们当地的文化里,那些都是普通食物,并不特别。
文化差异,决定了我们储存的信息差异,从而导致了对美和丑的主观体验的差异。比如大口喝酒,在西方人眼里显得毫无礼仪,但在我们的文化里,这是豪迈、洒脱、有气量的表现。在主观体验里,任何的“丑”都有属于审美者本身的情感体验,是不能称为“丑”的。比如,你穿一件别人认为有点儿怪异的衣服,但如果你自己从中获得了一种愉快,那它就是属于你的美。
“审丑”一定是存在即合理吗
这么说的话,是不是所有的“丑”都是合理的,是不能评判的?当然不是,审美的时候,你的审美体验属于你自己。但是如果你向外寻求审美的“共识”,那审美体验就是你和他人共同拥有的了,此时就需要考虑他人的审美。
比如,很多地方菜进入别的省市,想要被更多的人接受,就要进行一些改良,以适应大多数人的口味,如果坚持地方特色,就只能服务于在当地的,从菜品发源地来的人,比较难形成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