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形声字,从木亶声。《说文·木部》:“檀,木也。”《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汉王充《论衡·状留》:“树檀以五月生叶,后彼春荣之木,其材强劲,车以为轴。”乔木紫檀,木色红棕,通称“红木”,“檀”的红色义,即由此而来。
“檀”为浅绛色,多修饰女子的口唇、面颊。“檀口”“檀唇”形容女子红艳的嘴唇。如唐张祜《观杨瑗柘枝》:“微动翠娥抛旧态,缓遮檀口唱新词。”唐韩偓《余作探使以缭绫手帛子寄贺因而有诗》:“黛眉印在微微绿,檀口消来薄薄红。”唐秦韬玉《吹笙歌》:“檀唇呼吸宫商改,怨情渐逐清新举。”元王实甫《西厢记》四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此指男子之口。
“檀”还用以修饰花朵、纸笺、服饰等。如唐李建勋《残牡丹》:“风飘金蕊看全落,露滴檀英又暂苏。”唐罗隐《牡丹》:“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清陈维崧《新雁过妆楼》:“几扇疏棂玲珑处,檀笺粉茧糊成。”
“檀心”,指浅红色的花心。宋夏竦《延福宫双头牡丹》:“向日檀心并,承烟翠干孤。”宋苏轼《蜡梅一首赠赵景贶》:“君不见万松岭上黄千叶,玉蕊檀心两奇绝。”“檀心”也指女子额间点的梅花妆。唐毛熙震《女冠子》:“修蛾慢脸,不语檀心一点。”
“檀晕”,浅红色。因与妇女脸上晕色相似而称。宋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鲛绡剪碎玉簪轻,檀晕妆成雪月明。”
“檀栾”,形容青竹秀美挺拔。晋左思《吴都赋》:“檀栾蝉蜎,玉润碧鲜。”吕向注:“檀栾、蝉蜎,皆美貌。”“檀香”,常绿小乔木,花初黄色,后变血红色。质坚硬,木极香,可制香料、器具、扇骨等。分为白檀和紫檀,皆有香。
“檀郎”,指晋代美男子潘安,其小名檀奴,“檀”关合香气,后遂以“檀郎”为美男代称,亦为夫婿或所爱慕男子之美称。如唐李贺《牡丹种曲》:“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唐罗隐《七夕》:“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宋李清照《采桑子》:“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檀板”,檀木拍板。宋黄庭坚《阮郎归》:“歌停檀板舞停鸾,高阳饮兴阑。”“檀槽”,檀木做的琵琶或琴瑟等弦乐器上架弦的槽格。唐李贺《感春》:“胡琴今日恨,急语向檀槽。”也指弦乐器,苏轼《至真州再和》:“小院檀槽闹,空庭桦独烟。”“檀板”和“檀槽”,使色香兼具的“檀”又增添了急管繁弦的乐声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