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冒名打疫苗事件 个体之恶与系统之失

日期:08-24
字号:
版面:第11版:一周评谈       上一篇    下一篇

  浙江嘉兴一名6岁男童被邻居两次带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男扮女装”冒用其女儿姓名接种疫苗,事件曝光后迅速引发广泛关注。男童母亲选择报警,目前警方已立案。

  这位邻居以“带男孩一起玩”为由,将男童带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男孩被戴上粉色帽子、口罩进行伪装。据监控显示,当听到叫号机呼叫邻居女儿姓名时,男孩曾拒绝接种并试图逃跑,但仍被强行抱住完成注射。

  太可怕了,也太奇葩了。涉事邻居事后解释,其动机竟是因自己女儿身体不好,担心疫苗副作用影响入学或导致歧视,认为男孩身体好“多打几针没事”。这种视他人健康为儿戏、将别家孩子当作“试验品”的行为,不仅严重违背伦理,更涉嫌违法。尽管当地疾控中心表示,重复接种的流脑和百白破疫苗属于灭活疫苗,“理论上损害较小”,但仍建议持续观察三个月。

  更令人愤慨的是,这位邻居事后竟威胁男孩母亲,扬言“不和解谁也别想好过”,彻底暴露其恶意与无理。六年邻里情谊被利用为实施欺诈的通道,此类“熟人之恶”尤其值得警惕。

  有律师表示,该邻居的行为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构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应受行政处罚;如造成男童轻伤以上后果,甚至可能触犯故意伤害罪。该行为也侵害了男孩的身体权、健康权及监护人的监护权,需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存在明显失职。按规定,接种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验证”,包括核对姓名、年龄及疫苗品名等信息。然而,在本事件中,工作人员未直接询问或核验儿童身份,甚至因“家长搂抱孩子”而省略面部识别环节。流程松懈、核验缺位,为恶意行为留出可乘之机。该中心可能需承担行政责任与民事赔偿,若造成严重后果,相关工作人员甚至可能涉嫌医疗事故罪。

  疫苗接种事关儿童生命健康和公共安全,容不得丝毫马虎。此次事件暴露出基层接种环节存在明显漏洞,必须全面排查、迅速整改。该事件也为广大家长敲响警钟。即便是熟人帮忙照看孩子,也需保持必要警惕,并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教会他们辨别不当要求、及时向家长沟通求助。

  目前,当地卫健委与警方均已介入调查。唯有依法追究肇事者责任、彻查工作漏洞、补齐系统短板,才能避免此类恶劣事件再次发生,真正筑牢儿童健康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