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一位朋友相识多年,维系我们情谊的纽带最初源于共同的文学爱好——我们都是山东人,又因同属某个文学社群而结缘。更有意思的是,她与我是同姓本家,几百年前我们或许真出自同一脉先祖。
我们真正熟络起来,源于我时常向她请教英语问题。她是某乡镇中学的骨干英语教师,而身在天津的我作为五年级小学生的家长,总被孩子课本上那些语法难点困扰。就在今年的某个春日午后,当我再次拿着孩子的作业本向她求教时,我们之间的关系悄然转变成了真挚的朋友情谊。
山东人的脾性是有一说一。我们的通话总是开门见山——电话刚接通,对话便如悬崖飞瀑般直泻而下,没有寒暄的前奏,也无需客套的尾声。当我抛出问题时,她的解答总是严谨而生动,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仿佛她就坐在我对面,正在我眼前娓娓道来。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享受与她对话的过程。作为从教多年的老师,她本可以带着职业性的说教口吻,却始终保持着难得的真诚与自然。表面上,我是求教者,她是解惑者;可每当交流时,她总是谦逊地说着“向你学习”,将姿态放得极低。这种不卑不亢的相处之道,让人如沐春风。
或许正是她的教师身份使然,我们的谈话总会自然而然地滑向那些充满温度的教育话题。她总能用最质朴的教师情怀,将那些经年累月沉淀的学生故事娓娓道来。谈及青春期沟通之道,她总说:“别被孩子伪装的外表骗了,他们骨子里永远需要被当作孩子疼爱。”最难得的是,她从不刻意划定谈话禁区,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让我恍惚觉得:在她眼中,我或许不只是求教者,更是一个值得交心的朋友。
昨夜辗转难眠时,突然涌起为她写点什么的冲动。虽然早已戒掉了深夜伏案写作的习惯,但此刻,在万籁俱寂的午夜,为这位朋友提笔,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