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形声字。《说文·艸部》:“苍,草色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青黑色之称。”“苍”的本义指草的颜色,兼指深青色和浅青色。草木茂盛时色深,青中带黑,故苍又有茂盛义。如《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毛传》:“苍苍,盛也。”后常指深绿色,如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谢公行处苍苔没。”草木初生时则色浅,《易·说卦》:“震为苍筤竹(嫩竹)。”孔颖达疏:“竹初生之时,色苍筤,取其初生之美也。”
“苍”在上古指深蓝色。《诗经·王风·黍离》:“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毛传》:“据远视之苍苍然,则称苍天。”《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正色,指真正的颜色。《尔雅·释畜》:“苍白杂毛,骓。”邢昺疏引李巡注:“春,万物始生,其色苍苍,故曰苍天。”“苍天”又称“苍穹”“苍极”“苍玄”“苍昊”等。
“苍”又指灰白色,多用来形容头发斑白。如唐杜甫《赠卫八处士》:“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杜甫《洗兵马》:“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头发斑白又称“苍华”,宋陆游《西村》:“老去郊居多乐事,脱巾未用叹苍华。”鬓发斑白亦称“苍苍”,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苍”由草色转指丛生的草木,故草木丛生的地方称“苍生”。《书·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由丛生的草木又引申为众多的人,即百姓、众庶。南梁庾肩吾《和太子重云殿受戒诗》:“小乘开治道,大觉拯苍民。”《汉书·鲍宣传》:“苍头庐儿皆用致富。”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汉名奴为苍头,非纯黑,以别于良人也。”《史记·苏秦列传》:“苍头二十万。”司马贞索隐:“苍头,谓以青巾裹头,以异于众。”“苍头”或指以青巾裹头的士卒,或指奴仆。
“苍黄”,指青色与黄色。《墨子·所染》:“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后以此喻事情变化翻覆。南齐孔稚珪《北山移文》:“岂期终始参差,苍黄翻覆,泪翟子(墨翟)之悲,恸朱公(杨朱)之哭。”另,“苍黄”同“仓皇”,表示慌张、匆忙。唐杜甫《新婚别》:“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南开大学徐朝华教授认为:“苍”和“青”本属同源词,“青龙”又叫“苍龙”,“青天”又叫“苍天”,“青苔”又叫“苍苔”,都说明最初“青”与“苍”同义。